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基督徒而言,周围都是与之迥然不同的人,其中大部分还对其信仰怀有敌意。这不是新事。初代教会的基督徒是当时社会中与众不同的群体,敌对的环境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然而,基督徒没有以仇恨或暴力回应逼迫。事实上,他们的“不报复”众所周知。效法耶稣和司提反,他们为迫害者祷告(参路23:34-46;徒7:54-60)。在基督徒群体内,人们发现了从上帝而来的饶恕,于是通过饶恕和悔改不断地修复彼此之间的关系。
如今,教会仍应成为和好的群体。教会应该主动触及邻舍和社区,并在它们之间建立桥梁。教会也应该让世人看见她“用爱心说诚实话”,面对问题不是保持沉默,也不会尖刻无情。
和好是上帝和教会的使命
创世记第3章的堕落中,罪的结果是疏离。在灵性层面,罪使人与上帝疏离(亚当和夏娃躲避上帝);在心理层面,罪使人与自己疏离(亚当和夏娃犯罪之后感到羞愧和害怕);在社会关系层面,罪使人与他人疏离(亚当和夏娃感觉自己赤身露体,需要遮盖);在物质层面,罪使人与自然疏离(亚当和夏娃被疾病、衰老和死亡所辖制)。罪击碎了原本和睦的关系。因此,救赎在本质上可以被视为和好的工作,即重建被罪所破坏的关系。
当然,和好的首要工作是传福音,使人与上帝和好,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后书5:17-20中所描述的基督徒的事工。然而,歌罗西书1:19-20指出,上帝的目的是借着基督“叫万有都与自己和好”,“在日期满足的时候,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弗1:10)受造之物最终得到医治(参罗8:18-24),万国万民终将合一(参启7:9-17,21:1-22:5)。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天国的工作是“已然-未然”的。“未然”意味着所有伤痕和破碎的关系最终的完全医治尚未到来。我们不能希冀任何人类的努力能够在当下实现这医治。作为基督徒,我们不要被某些政治运动的乌托邦主义或宣称科学和技术能够解决我们所有问题的承诺所欺骗。然而,“已然”意味着当下基督徒可以且应该为这些伤痕得到医治而努力,即便我们不能靠着自己在今生完全达成这一目标。
成为和好的群体
如前所述,社会性的疏离是罪的后果之一,即个人和群体彼此疏离。教会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成为和好的群体,医治罪所带来的社会性的疏离:
1、在文化的伤痕中,成为和好的群体。在某些情况下,教会可以帮助其成员悔改,帮助他们在曾经出于主动或者被动的支持而产生的过犯中达成和好。这可能涉及南非的种族隔离、巴尔干地区的种族冲突、卢旺达的大屠杀、北爱尔兰的宗派冲突、美国的奴隶制和吉姆·克劳法、西印度群岛的种族问题、许多国家对原住民的问题以及中国对待维吾尔族的问题等。困难在于,在对这些冲突的看法上,基督徒之间往往存在分歧。教会领袖通常能做的仅仅是呼吁其成员放下自己习惯性的立场和倾向,聚集在一起祷告、学习圣经、慎思明辨。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教会曾带领人们在文化的伤痕中和好。如前所述的例子,这类和好的工作因文化而异,每个国家和教会都有自己不同的历史。因此,这种和好事工的范畴和细节各不相同,本章不能全面处理这些问题。
2、在需要和好的本地群体之间建立桥梁,成为和好的群体。 城市中的教会处在极度多元化的环境中,周围还有许多其他宗教、政治、种族以及文化各异的群体,这些群体的世界观和道德框架差异极大。例如,我住在纽约的皇后区,旁边是阿斯托里亚,那里有犹太教会堂、著名的希腊东正教教堂、天主教大教堂、主流的改革宗教会、希腊和塞浦路斯协会、马耳他中心、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社区、穆斯林清真寺以及LGBT社区。而且我相信,还有至少二十多个我没有提到的群体。从表面上看,阿斯托里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元化的社区。然而,各种群体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自己的独特性,界限分明、很少混杂。很多情况下,甚至存在实际的张力。在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中,基督教会可能被大多数人忽视,另一些人则对其持警惕或敌视的态度。
在这样的处境中,我们必须自问:
(1)如何在世界观和道德框架截然不同的人群之间建立沟通,从而促成更大程度的彼此理解?
(2)如何尽可能地合作,使我们的社区成为所有居民都宜居的地方,无论其信仰如何?
(3)如何以尊重的态度对待邻舍,而不是妖魔化他们?
基于基督教的神学和属灵资源,新兴教会可以在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城市社区中做出重大贡献。
3、在个人的和好中,成为和好的群体。 或许你会说,圣经关于饶恕与和好的教导如此完全,没有一个文化或社会能完全与之相符。在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朋霍费尔所讲述的真理:“我们彼此之间的团契唯独构成于基督为我们所成就的事中。基督徒的弟兄关系是一种属灵现实,而非一种心理现实。在这一点上,它完全不同于其他一切群体。”[1]最基本、最简单地说,圣经教导基督徒在团契生活中永远不要放弃彼此,永远不要放弃关系,也不要因为意见分歧而切断与信徒的联系(参弗4:2-4;罗12:8)。
建立跨群体桥梁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可以使用多种神学资源和信仰资源来建立桥梁,从而产生在差异中建立并维持友谊所必需的品格,如谦卑、忍耐、爱和智慧。但许多基督徒一听到“建立桥梁”这个概念就开始怀疑。一些人会说,我们接触穆斯林或同性恋群体的唯一理由就是传福音,而不是交朋友或成为伙伴。实际上,传福音与建立友谊并不冲突。建立桥梁或许是较慢的传福音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不会立即向人传福音或辩论福音,但从长远来看,这可能是更有效的传福音方式。原因之一是,通过建立关系与他人合作改善社区,可以减少人们对教会的怀疑,增加其对教会的正面看法,可以使整个社区对福音更为开放。尽管传福音是一切建立桥梁事工的最根本动机,但还有其他神学原因和资源促使我们在不同群体间建立友谊和关系网。[2]
一、历史观
正如第十一章“公共神学”中谈到的,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提炼了圣经的教导,指出基督徒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上帝的国度(上帝之城)部分但尚未完全临到世俗秩序(人之城)中。这意味着世上没有任何社会或城市能完全等同于上帝之城。自由派相信他们可以带来黄金时代,而保守派则倾向于怀念过去的时代。于是在历史上,对待他们认为错误的一方时,这两派都会将对方妖魔化;对待立场与之相反的群体,他们也常常处于警觉、愤怒和负面的状态。但是,基督教的历史观能防止基督徒陷入这些政治极端。我们知道,进步虽然只能是部分的,但却是可能的。这使得我们更有可能尊重和忍耐与自己不同的人。
二、身份观
在《诸神的毁灭者》一书中,新约圣经学者、历史学家拉里·赫塔多(Larry Hurtado)指出,在基督教出现之前,根本没有所谓的“身份选择”——即使在宗教方面也是如此。[3]人们一出生就自动接受自己所在的城市、部落或国家的神明,被赋予宗教、个人、种族和文化等混合在一起的身份。但基督教的上帝是全地的上帝。一个人无论生在哪里,都可以成为基督徒并服事这位上帝。当人归信基督教时,他们“奉主的名”受洗,基督徒的身份超越但并不抹除他们的种族、出生地或文化背景。赫塔多总结说,基督徒的首要身份是选择的而不是被指定的,因此基督徒非常关心人们能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而非出于社会压力被迫接受或拒绝信仰。
三、罪和普遍恩典
因为罪,基督徒的生活永远无法达到照着我们的信仰该有的样式。因为普遍恩典和上帝的形像,所有人都比照着他们的错误信念会导致的样式要好得多。于是,可以预期我们会遇到一些非基督徒,他们可能比我们认识的一些基督徒更有道德,是更好的公民和更好的人。这让我们能尊重并向非基督徒学习。
四、十字架伟大的颠倒
耶稣通过舍己赢得胜利,通过战败而凯旋,并通过软弱获得了能力。他不是手持利剑,而是带着钉痕而来。他没有手刃仇敌,而是责备并呼吁人们悔改,甚至为赦免他的仇敌而受死。我们也必须如此,将自称为我们对手的人视为潜在的朋友,或至少是我们可以去爱的邻舍。
五、实践
在与其他宗教、种族、文化和政治群体对话时,基督徒可以采取一些实际步骤。
1、操练积极倾听。积极倾听有两个目标,即确认自己理解了对方所表达的内容,并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这意味着要长时间倾听来接收新信息,然后从“所以,你的意思是……”开始回应、总结对方的观点。如果他们说“你总结的比我讲得都好”,就说明我们积极倾听了。积极倾听不仅有助于使对方感受到被理解,也有助于倾听者在理解自己和对方的观点之后,再决定如何推进对话。如果我们只是装作倾听,实际上却是等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方是会察觉到的,并且他们也不会觉得我们真正关心他们的想法。
2、寻找基于普遍恩典的共同价值观。我们与对方有哪些共同的价值观?同时,我们也可以尊重地讨论我们不认同的部分,至少可以更好地相互理解。法律与宗教学教授约翰·稻津(John Inazu)在《自信的多元主义》中提到,与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建立和维持关系需要三项“公民美德”(civic practices)[4]。(这里概述了定义,书中的探讨更为深入。)
- 宽容:首先,宽容并不是对他人信仰的漠不关心。我们可能会,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应该对他人的观点感到震惊。但宽容是要记住,不论他(她)的观点如何,他都是人。对那些持有令我们反感观点的人,我们会自然地想排斥他(消除、支配、同化或抛弃),并合理化地将其去人性化、简化为某种刻板印象。但宽容将个人与他的观念区分开来,于人而言,我们应该给予其应有的权利、尊严和尊重。
- 谦卑:谦卑不是对自己的信仰缺乏信心,也不是对真理没有确信之人的特质(他们并不具备真正的谦卑,只是出于某种不确定而表现得犹豫)。谦卑意味着我们会反思自己的观点,并承认尽管这些观点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显而易见和理性的,但终究是关乎信心的,因此我们能向他人证明的程度是有局限的。对于不认同我们的道德观的人,我们无法客观地向其证明。认识到这一点能让我们更愿意从他人的角度学习,也可以避免把不认同我们的人视为愚昧之人。
- 忍耐:谦卑源于自我反思,并承认我们向他人证明自己观点的能力有限;宽容源于看待他人时谨记其完整的人性;而忍耐则源于对未来的希望——通过建立桥梁我们可以建造更美好的社会。我们不应轻易揣测他人的动机是恶意的,认为自己已经看透他们了。我们不应将其可能没有的观点强加给他们,即便我们认为根据他们的立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除非我们能够像对方一样完整地陈述他们的观点,否则不应该批评对方。对更好的未来的渴望能帮助我们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对方。
3、尽可能地与邻舍建立友谊。一起吃饭,哪怕只是出席由社区其他群体或个人主办的社交活动,都能起到很大作用。我们必须认识身边的人——作为个体,而不仅是对立群体的代表。
4、结识该地区的基督徒并建立关系网。即便有些基督徒不是我们自己教会的,我们也应该这样彼此连结。必须明确表明,我们不是要让他们离开自己的教会,而是希望动员基督徒在特定地区一起服事。加强同一个社区(地区)的基督徒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并且共同研究当地社区是很重要的。
5、认识该地区的非基督徒并与之合作。当我们与不同种族、文化、宗教群体的领袖以及政府的公务人员交谈时,我们开始了解社区及其各种需求。我们应该努力了解长期居民的关注,他们的关注点通常与新来的居民不同。我们还可以努力发展一些长远的关系,甚至与一些有良好关系的非信徒建立小组。
在我们识别出问题并与各个群体对话后,我们可以寻找与不同群体合作以改善城市的方法(详见本书第十四章“公义”)。本地社区的需求或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与其他群体合作解决这些问题,使我们的社区更宜居?
饶恕
稻津指出,宽容、谦卑和忍耐是跨越分歧建立关系的关键。然而,饶恕是维系我们与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之间关系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我们必须不断地藉着饶恕他人并为自己的过错悔改来修复我们之间的关系。
一、什么是饶恕?
饶恕意味着放弃报复,并愿意和好。报复是从他人的不幸中得到满足,特别是当这种不幸是由自己施加时。饶恕也会指出他人的过错并承认其理应受惩罚,而非为其过犯找借口(稍后我会更深入地讨论这一点)。但饶恕他人同时也是承认对方和我一样是罪人,我不再要求对方偿还罪的代价,而是自己承担这代价。饶恕的目标是和好,是重建因过犯而破裂的关系。
那么,承担罪的代价是什么意思?在谈论饶恕时,耶稣用债务的比喻来描述罪的本质(参太6:12,18:21-35)。当有人得罪我们时,我们必然会觉得对方亏欠了自己。这个过犯就产生了义务、责任,或者说是债务——加害者必须偿还。我们通过伤害、怒吼或者让其感到内疚,甚至只是静待或希望他们遭遇不幸来索赔。只有当我们看到加害者遭受相应的痛苦时,我们才会感觉债务得到了偿还,责任消失了。这种债务感、责任感是无法逃避的。任何人如果否认存在这种感觉,只不过是还没有被真正的得罪过。
因此,饶恕意味着放弃向伤害我们的人追讨债务的权利。我们必须认识到,饶恕意味着甘心受苦。什么意思呢?让我们想想金钱的债务是如何运作的。假设一个朋友打碎了我的一盏价值50美元的台灯,这就产生了50美元的债务。如果我让他赔这盏台灯,我就会得到50美元,债务清偿。如果我原谅了他,债务并不会凭空消失。相反,我要承担后果:要么我花50美元去换一盏台灯,要么我就失去那盏价值50美元的台灯。债务总要有人来承担。
在所有的过犯中都是如此,即便不涉及金钱。被得罪时,我们总是会失去一些东西,如幸福、名誉、内心的平静、关系或机会,等等。被得罪后,我们可能采取两种应对方式。假设有人损害了我们的名誉,我们可以通过反击、毁坏他们的名誉(同时可能损害自己的名誉)来恢复自己的名誉。或者我们可以选择饶恕他们,拒绝报复,从而承担名誉受损的代价,我们需要很长时间来恢复自己被毁坏的名誉。以不受苦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是不可能的——要么我们让加害者为此受苦,直到我们觉得扯平了;要么我们饶恕并自己为此受苦。因此,饶恕总是代价高昂的。对得罪我们的人保持礼貌,而非寻求报复让其还债,这在情感上是一种巨大的消耗,需要付出血、汗和泪的代价。
我们还必须警惕,在努力饶恕后,我们可能仍以微妙的方式在关系中试图索取“偿还”。我们要小心,不要冷嘲热讽反复提起过去的事,或者对得罪我们的人比对其他人更苛刻或控制;不应该通过向他人暗示他们的缺点、散播流言蜚语或直接诽谤他们,造成其他人对他们的误解和负面印象。我们必须警惕,不要以警告他人为由,或以寻求同情和支持以及分享伤害为由来诋毁得罪我们的人。我们要警惕以免沉浸在苦毒里——不断在脑海中重播被得罪的“场景”,以致于让受伤的感受历历在目,从而使自己保持敌意并自义。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内心深处将仍旧觉得被亏欠,并用一种自以为的“怜悯”掩饰自己微妙的冷漠,同时让对方自惭形秽,以此来惩罚他们。
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和那些得罪我们的人在罪性上并无二致,以免不断地在想象中丑化对方。我们应该积极地为他们的成长祷告,而不是为他们的失败助威。正如前面提到的,这些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想这样做。所以说,饶恕是一件行动先于感受的事。饶恕是一种承诺——当我们提醒自己上帝的恩典时,我们承诺克制上述的报复欲,并为得罪我们的人祷告。虽然自己承担罪的代价是极为困难和痛苦的事,但饶恕能够塑造我们的品格,释放我们去和他人对话并帮助他们,最终带来爱与和平,而非苦毒。
承担罪的代价,是跟从我们救主的道路(参西3:13;太5:38-39,18:21-22)。如今,许多非基督徒会说耶稣的受难毫无意义:“为什么耶稣必须死?上帝为什么不能直接原谅我们?”但任何被深深得罪的人都无法“直接原谅”!如前所述,被得罪时,我们只有两个选择:让加害者受苦,或自己受苦——放弃报复,饶恕他们。我们不可能不受苦而饶恕,上帝为赦免我们的罪承受了何等的苦难。连我们都能感受到罪带来的责任、债务和不公正,何况上帝。在十字架上,上帝饶恕了我们,上帝承受了罪的代价和痛苦。在十字架上,上帝承担了罪的刑罚,他的慈爱满足了他的公义。若没有钉痕、荆棘、汗水和血,就没有饶恕。
内心和态度上的饶恕并不取决于加害者的回应。任何情况下饶恕都很艰难,尤其是当对方不悔改甚至不认为自己需要悔改时,饶恕则更加困难。无论如何,基督徒有责任饶恕。马可福音11:25表明,无论加害者是否悔改,上帝都命令我们饶恕:“你们站着祷告的时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们,就当饶恕他。”经文没有说“如果他们悔改,就饶恕他们”,而是教导我们,当我们祷告时想起来,就要饶恕。
在所有饶恕的努力中,我们必须仰望上帝的饶恕。牢记我们灵魂的贫穷——这种谦卑源自深知我们得救完全是因着恩典,而非功德;也牢记我们灵魂的富足——这种爱的确据源自深知我们得救完全是因着恩典,而非功德。
知道并经历福音能在两个关键方面帮助我们拥抱饶恕的生活。首先是谦卑,认识到我们情感的贫穷,会带来至关重要的洞察力。当我们感觉自己比别人更好,认为自己永远不会像得罪自己的人那样伤害他人时,我们就会持续怨恨得罪自己的人。保罗说他是罪人中的“罪魁”(参提前1:15)并不是在夸张,而是在说自己可能会犯和最严重的罪犯一样的罪。不饶恕则意味着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被饶恕。
其次,认识到我们情感的富足,也教会我们宝贵的功课。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身份感到不安,被得罪时我们可能会深受打击,并且觉得无法饶恕。但如果我们知道上帝的爱与饶恕,就会发现他人对我们的伤害是有限的。他们的伤害无法触及我们真正的身份、财富和意义。我们越是因自己被饶恕感到喜乐,就越能迅速地饶恕他人。正如克罗地亚神学家沃弗(Miroslav Volf)所说:
“饶恕之路举步维艰,因为当我把敌人从人群中排除时,正如把我自己从罪人行列中排除。但在被钉十字架的弥赛亚的神面前,无人能够久久不去克服这种双重排斥——就是既不把敌人从全无人性的丑陋身份调换成共同人性的身份,也不使本身从无辜的自豪转变为同样有错。当一个人了解到施虐者不会长久胜过受害者,这人自然就能重新发现对方的人性,并且模仿神施加于对方身上的爱。还有,当一个人领悟到神的爱大过一切的罪时,这人自然能够在神的正义之光下好好端详自己,从而再度发现自身的过犯。”[5]
在马太福音6:15中,耶稣说:“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这不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饶恕换取上帝的饶恕,而是说我们的不饶恕可能显明了自己实际上没有得到上帝的饶恕。任何一个人如果诚实地向上帝悔改,都不可能不被饶恕。不饶恕他人,直接显明了自己没有向上帝悔改的事实。然而我们知道,悔改是得救的必要条件(参徒2:38)。
二、用爱心说诚实话
然而,不能忘记我们前面提到的,饶恕包括指出他人的过犯并说诚实话。与某些人的想法相反,这是圣经所说的饶恕的重要部分。福音呼召我们说诚实话,尊重正义,同时不断地饶恕,绝不放弃建立和好、温暖的关系。耶稣在路加福音中教导门徒要“劝诫”(rebuke)得罪你的弟兄,并且在他们悔改时饶恕他们(参路17:3-4)。许多读者误以为耶稣允许我们记恨不悔改的人,若是这样,路加福音17:3-4就和马可福音11:25-26彼此矛盾了。耶稣对我们的呼召是既要在内心饶恕,也要劝诫并纠正。我们必须完全放弃报复的权利,同时绝不能忽视不公正的行为,并应纠正错误的行为。
我们的做法通常与之相反。我们往往不愿直接要求他人改变,并修复被破坏的关系。我们常常选择用仇恨和苦毒来表达我们被轻视的感受。但圣经呼召我们去做的却完全与之相反:在内心,我们要完全饶恕,不再心存报复,但同时我们也公开谈论所发生的事情,期待帮助对方明白自己的过犯。
实际上,内在的饶恕和外在的纠正可以很好地彼此配搭。只有当我们内心已经饶恕了某人,在纠正对方时,我们才能不带着恶意或者不想要让对方感到痛苦。只有已经饶恕对方时,我们纠正对方的动机才能是为了上帝,为了公义,为了群体,也为了对方。只有当我们饶恕了对方时,我们的言语才会带着真心希望对方的心能够改变的期盼。否则,我们的言辞将充满轻蔑和敌意,得罪我们的人甚至都不愿意听我们讲话。
归根结底,内在的饶恕与外在的纠正并不矛盾,因为二者都是爱的行为。让某人逃脱罪行从来都不是爱的表现,是不爱继续陷于恶行的加害者、不爱未来可能的受害者,更是不爱上帝,因为上帝为罪人忧伤。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因为出于上帝道德上的义怒与因伤自尊而产生的自以为义的愤怒之间的界限非常微妙。拒绝面对问题不是爱,而是自私。
我们应当用爱心说诚实话(参弗4:15),我们应当以尊荣公义的方式饶恕,正如上帝饶恕我们一样。但我们必须牢记一个关键的区别:我们追求公义不是为了自己(这与报复别无二致),而是为了上帝,为了群体,为了未来的受害者,甚至为了加害者。
和好
当我们照着福音的教导饶恕他人时,就能重建已经破裂的桥梁。如前所述,内在的饶恕并不依赖于加害者的回应。然而,真正的和好的工作既需要受害者践行饶恕,也需要加害者悔改(参路17:3-5)。饶恕首先是内在的,但也可以向外延伸。外展的饶恕追求公义和怜悯,因为两者都是爱的表现,为恢复关系和重建信任提供了机会。当对方以悔改回应时,就可以重建和好的桥梁。
一、何时和好
耶稣教导我们,如果有人得罪了我们,我们可能需要指出他的错。请记住,路加福音17:3-4明确指出,基督徒有责任劝诫犯罪的弟兄姐妹。但何时劝诫呢?每次被人得罪的时候吗?彼得前书说“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前4:8),同样,箴言也说“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箴10:12),这意味着我们不应该太敏感,不是每次感觉到被得罪了、被不公平对待了都要去指出对方的错。马太福音第18章和路加福音第17章显明,指出对方的错、劝诫犯罪的弟兄姐妹是有时机的。那么,何时呢?
加拉太书6:1为我们提供了指导:“弟兄们,若有人偶然被过犯所胜,你们属灵的人就当用温柔的心把他挽回过来,又当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诱。”据此,劝诫有两个必要条件:
首先,当罪严重到会破坏我们与对方的关系时,我们需要指出弟兄姐妹的错来。马太福音18:15表明,劝诫的目的是得着我们的弟兄或姐妹,挽回这段关系。加拉太书6:2也说劝诫他人是彼此担当“各人的重担”,表达了彼此依赖的关系。
第二种情况是,当罪显然是对方行为模式的一部分,并且对方深陷其中时,我们需要指出弟兄姐妹的错来。加拉太书6:1特别提到,我们要挽回那些陷入罪的网罗中的弟兄姐妹。这节经文形象地指出,有人被困在一种对自己和他人都有害的行为模式中。出于爱心,我们应该指出这种错误的模式,并且我们如此行是为了对方的益处,把他们“挽回过来”。我们所关心的是他们的成长。
如何做呢?加拉太书说“当用温柔的心”(加6:1),这一点至关重要。在指出对方的错时,如果我们的动机是关注对方的成长,那么我们就能带着爱心温柔地劝诫。加拉太书6:2-3还表明,应该谦卑。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在仆人的地位上,去指出对方的错。因此,在与所爱之人对峙时,任何的惧怕都不是出于真正的爱,只是自私地想要被爱。这种因自私而产生的懦弱是因为我们把他人的认可看得比对方的需要更重要。这根本不是真正的爱,而是爱从对方那里得到爱。真正的爱愿意直面冲突,如果有助于对方的成长,甚至愿意接受在短期内可能会“失去”所爱之人。
然而,很明显,有许多情况下我们所做的不是指出对方的错,而是想要一个道歉(即使我们确实有理由要求对方道歉)。基督徒越是成熟就越不敏感、不容易受到伤害。当我们更多、更深地经历福音的大能时,就能更加有忍耐地面对侮辱、轻视、忽视或让我们失望的人。虽然这些行为在过去会让我们立刻反感这些人,但成熟的基督徒会回想自己曾经也有过类似的行为,或我们后来发现那些曾经得罪我们的人那时内心正经历着艰难。如果我们发现别人的过错总是让我们立刻心生不满并要求对方道歉,那么我们应该反思自己在情感上是否足够谦卑以及在基督里是否拥有足够的情感财富。爱应该遮盖许多过错(也就是,大多数的过错)。即使别人确实欠我们一个道歉,我们也应该温柔地待他们;我们没有指出对方的错,也许是因为得罪我们的行为不严重,或者时机尚未成熟,或我们还不太了解这个人,不知道这些行为是否是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主要模式。
二、和好与尚未和好的关系
尚未和好的关系通常表现为避免接触、冷淡和易怒(例如,同样的行为别人做出来时,我们的反应就不会那么大)。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回避、冷淡地或不耐烦地对待他人,或者反过来,感觉别人这样对我们,那么我们很可能与某人的关系尚未和好。
“我原谅你”并不等于“我信任你”。有时候我们会认为,直到我们完全信任得罪我们的人之前,无法真正和好,但事实并非如此。饶恕意味着愿意尝试重建信任,但重建信任是一个过程,信任重建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过错的性质和严重性。在有一个人真正改变的证据之前,我们不应该轻易信任这人。立即恢复信任一个有习惯性罪行的人,实际上可能会助长其犯罪。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像以前那样信任得罪了我们的人,并不意味着没有与其和好。
这也同样适用于那些还没道歉,但其过错已经被爱“遮盖”的人。令我们不舒服的、其过错尚未被指出的人,其行为是在轻微地破坏我们的信任。如果对方道歉了,很快就可以恢复信任和尊重,但是无论对方是否道歉,我们仍然可以与其保持礼貌而诚挚的关系。
三、如何与他人和好?
马太福音5:23-26和18:15-17,是两种不同的和好模式。前者是自己得罪了他人的情况,后者是被他人得罪的情况。但也可以将这两处经文作为和好过程的两个阶段来看。关系破裂很少是单方面的责任。最优的和好方案通常是双方都悔改并彼此饶恕——双方既要承认自己的过错,也要指出对方的过错。将这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以下和好的步骤:
阶段1: 从承认自己的过错开始。饶恕时,先承认自己的过错,即使你认为自己的行为只占问题的5%,也从这5%开始!先列出你认为自己做错了的地方,然后请对方补充。
例如,你可以这样开始对话:“我觉得我们的关系(友谊)出了一些问题,你觉得呢?在我看来,我可能有……问题(列出你认为自己的过错),是不是这些问题得罪了你,影响了我们的关系呢?你觉得呢?我还在哪里得罪了你或者我还在哪里做错了,导致我们之间的问题呢?”如果你真的不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可能需要先表示愿意倾听,你可以说:“我们之间好像出了问题,我是不是在哪儿得罪你了?你能和我说说吗?”
然后,认真倾听对方的批评。尽量把这些批评总结成清晰、具体的内容。最后,尽可能请对方举一些具体的例子以便使你明白对方真正要表达的内容(不要过早询问,否则可能显得你有防御性)。例如,如果有人指责你欺负他了,你需要了解到底是哪些具体的言语、行为或语气让对方受委屈了。
以下是我们面对批评时,收集信息的实用清单:
- 默祷,求上帝赐给你智慧,让你感受到他的爱。
- 即使对方所表述的内容有严重的缺陷,也要假设上帝正在通过这个情况向你说话,借此提醒你如何更加谨慎自己的行为,或者在哪些方面需要做出改变。
- 小心防御心理。不要着急为自己辩护,即使你有合理的解释或可以证明对方误解了你。注意不要打断对方或阻止他们表达自己的不满。即便被误解了,也要表现出同理心。
- 经常问:“我想知道,还有其他问题吗?”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对方很容易隐瞒一些他们的抱怨或担忧。帮助他们把所有问题都说出来,否则可能还得再谈一次。
- 营造安全的氛围让对方可以放心地批评你。用同理心支持每一项批评,比如:“那一定很难,我能理解你为什么这么担心了。”
- 寻找隐藏在批评背后的对方的需求,并关注这些需求。
- 然后,鉴于对方的批评,你不仅要道歉,还要请求对方的原谅。表达你的悔改并承认自己的罪。直接承认自己的过错(罪),不要找借口或归咎于环境。即便对方对你的指控有夸大的成分,也要从中找出自己真正的过错并承认。记住,即使你认为自己只有5%的责任,也要承认自己的这部分!提出具体的改变计划,或者至少表达你以后会注意并避免类似的行为。询问对方你可以做些什么来重建信任。在对方的批评中,如果你实在找不到任何正当性并认为这些批评毫无依据,询问他是否可以等你向其他人核实相关批评后再沟通。
确保不要只是过度表达“我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多么糟糕!”有些忏悔是带有操纵性的,目的是减轻自己的内疚感或博取同情。另一方面,也不要表现得过于冷淡、轻率,甚至开玩笑。有些忏悔是骄傲的,表面上好像满足了悔改的要求,让对方不得不就这样算了,但实际上没有真正的悔改或悔意。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反击伪装成忏悔,比如说:“如果我让你不开心了,我很抱歉。”这实际上传达的信息是:“如果你是个正常人,就不会因为我的行为而不开心。”不要为你不打算向上帝悔改或做出具体改变的事情而道歉。真正的悔改有三个方面:向上帝悔改、向被你得罪的人悔改,并提供一个具体的改变计划,以免将来犯同样的错(参路3:7-14)。
悔改之后,就要面对不是你的罪的那些问题。你可以这样说:“请接受我的解释。我是这样理解的……你能看到我的动机或意图与你所推断的不同吗?你能接受我对这件事的不同看法吗,并接受我所说的是我真实的动机?既然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同,是否有办法避免今后再次像这样互相伤害?”
阶段2:如果有必要,指出对方在哪里得罪了你。如果你已经完成了上述步骤,通常会带来对方的忏悔(不需要你主动要求)。这是和好的最佳途径。
然而,如果对方没有主动道歉,你可以这样说:“在我来看,你做了……事,这对我产生了……影响。我认为,如果你……这样做,可能会更好。所以,我想问问我的理解是否准确,还是有误解。如果我误会了或者理解的有偏差,请告诉我。你能告诉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吗?”确保你指出的对方的行为是具体的,而非模糊的。
如果对方道歉了,就饶恕——但除非对方请求原谅,否则不要用“我原谅你”。在某些情况下,“我原谅你了”对有些人而言可能会让对方感到被羞辱。更为妥当的说法是“这事儿就过去吧/翻篇儿了”或“不再想了/不再提了”。
以下是这一过程的一般性原则:
- 你的语气极其重要。语气要温柔、谦卑。过于控制的或过分和蔼的语气都可能显得居高临下,甚至比愤怒的语气更令人恼火。不要奉承或甜言蜜语,也不要用侮辱或愤怒的语气。
- 对事不对人。例如,不要说某人“粗心大意”,而是具体指出他们忘记的事——尽管他们曾一再承诺不会忘记。
- 提出替代方案和解决方法,为对方提供可行的方案。确保所有的批评都是具体的、有建设性的。不要只说“不要这样做”,而是要同时提出“可以这样做”。
- 请注意,在讨论中或许能够发现问题的关键,即对方努力想要达成的一个潜在目标(或需求),也许可以用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来达成。
- 注意文化差异。在特定文化处境中,你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是让人感到被冒犯、被羞辱的,尽管你认为自己非常尊重对方。
四、旁观者
当教会中的两个人发生冲突时,可能会严重影响该群体中其他基督徒的心灵和生活。最糟糕的做法(遗憾的是,这种做法很常见)是站队,和世俗的做法一样,偏袒一方而不是暂停判断、祷告并鼓励双方和好。同情自己更了解的那一方是我们自然的倾向,对方也很难在不贬低冲突对象的前提下,向我们倾诉自己的痛苦。其结果就是,可能导致第二层甚至第三层关系的破裂。也就是说,与冲突双方有关系的人可能开始疏远对方。“站队”的问题显而易见:没有直接的办法修复这种裂痕[6]。这种情况对属灵生命是一种毒害。如果我们在冲突中如此站队,就是容许对另一位基督徒的负面信息在我们心里生出不信任和敌对的根。
应该怎么做呢?首先,雅各书谈及批评弟兄时说“务要在主面前自卑,主就必叫你们升高。弟兄们,你们不可彼此批评。”(雅4:10-11)在这里,“批评”(新译本:“毁谤”)是指“说对方的坏话”(katalalein)。它不一定是虚假的指控,只是破坏听众对被批评者的尊重和爱。第10节提到了毁谤与骄傲的关系,表明毁谤不是对过错谦卑的评估。相反,毁谤表现出一种骄傲的态度,好像自己永远不会犯同样的错误。非毁谤性的评估是温柔的、谨慎的,并且说话的人意识到自己与被批评的人一样,是软弱的罪人。这显明了我们对自己的罪的深刻认识。
雅各书也教导我们“不要彼此埋怨”(雅5:9)。这里的埋怨指的不是故意的诋毁和有针对性的攻击。而是通过口头上的,以及肢体语言的暗示(摇头、叹气、翻白眼,等)削弱对他人的爱和尊重。
此外,箴言17:9说:“遮掩人过的,寻求人爱;屡次挑错的,离间密友。”当我们听到或看到对他人的负面评价时,首先要“遮掩”过失,而非散播。这不是说去掩盖某人的过犯,把问题藏起来假装从未发生(故意掩盖也是犯罪),而是要避免八卦、散布流言蜚语,以致于破坏他人对某人的尊重。
如果我们收到关于某人的负面信息,并且被试探想要散布消息时,我们首先应该回想自己是个罪人。箴言16:2说:“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为清洁,惟有耶和华衡量人心。”记住这一点可以防止我们自以为是,或对冲突中的另一方发表过激的言论。另外还要记住,事情总有另一面。箴言18:17说:“先诉情由的,似乎有理,但邻舍来到,就察出实情。”当我们听到关于他人的信息时,通常我们很少能掌握全部事实。因此,我们应当假设自己没有充足的信息,不要过早下结论。
如果我们觉得听到的问题太严重,以致于破坏了自己对某人的尊重,那么我们必须首先去找当事人,而不是去找他人谈论。旧约学者德里克·柯德纳(Derek Kidner)在对箴言25:7-10的注释中指出,“诉诸于法律或邻舍,通常是放弃了个人关系的责任——见基督在马太福音18:15b之决定性的见解”[7]。耶稣说:“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着只有他和你在一处的时候,指出他的错来。他若听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太18:15)加拉太书教导我们要以温柔和谦卑挽回他人(参加6:1)。在马太福音第18章,耶稣教导我们要坚持,如果那人不听我们所说的,就应该带上一两个他可能愿意听的人同去劝诫他,从而遵行圣经的教导,重建彼此破裂的关系。
推荐阅读
1、Cleveland, Christena. Disunity in Christ: Uncovering the Hidden Forces that Keep Us Apart. IVP, 2013.
2、Irwyn L. Ince, Jr. The Beautiful Community. Unity, Diversity, and the Church at Its Best. IVP, 2020. Foreword by Timothy Keller.
3、Keller, Timothy. Forgive: Why Should I and How Can I?. Penguin, 2022.
4、Van Opstal, Sandra M. The Next Worship: Glorifying God in a Diverse World. IVP, 2022.
注:
[1]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Dietrich Bonhoeffer),《团契生活》,高喆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11、12、17。
[2] 详细内容请参考本章末尾处的“推荐阅读”。
[3] Larry W. Hurtado, Destroyer of the Gods: Early Christian Distinctiveness in the Roman World (Waco, TX: Baylor University Press), 2016.
[4] John D. Inazu, Confident Pluralism: Surviving and Thriving Through Deep Differe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8), 81–129.
译者注:参李泉,“困境与美德——读《自信的多元主义》有感”,恩福2018年07月 Vol. 19 No.3,16、17, https://theblessingsfoundation.org/wp-content/uploads/2022/05/2018-07-680830.pdf。
[5] 沃弗( Miroslav Volf),《拥抱神学——有关身份认同、异己性、与和解的神学探讨》,王湘琪译,校园书房出版社,2019,212-213。
[6] 译者注:这里的意思是修复因为“站队”问题导致的关系破裂,需要经过复杂的过程(时间、沟通、理解、努力等),没有简单、快速的解决方案。
[7] 柯德纳( Derek Kidner),《丁道尔旧约圣经注释-箴言》,潘秋松译,校园书房出版社,1998,注释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