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与历史的巨大变迁,同时塑造了50后父母代与80后子女代两代人的性格特质,彼此对立又相互依赖,造就了80后子女对父母代“又爱又恨”的矛盾性格。和一个80后建立深入的关系,经常意味着要深入认识原生家庭对他/她的性格的种种影响。而90后不论在家中还是在社会,都是受到关注的一代。但是在许多上一代人的眼中,却是一群任性、情绪不稳定又自我中心的一代。事实确实如此吗?
我回想到在伯利恒出生的婴孩,祂就是来到这样一个世界上,学习锻塑一个全备完美的品格所需的所有功课。祂的人生课程从埃及开始,在加略山终结;以流亡为始,以十字架为终。难道经上没有记着:“原来那为万物所属、为万物所本的,要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使救他们的元帅因受苦难得以完全,本是合宜的。”(来 2:10)这(苦难)是一所培育信心、耐心、温柔、盼望和仁爱的奇特学校。
首先,我们应当作为信徒的共同体来工作,上帝所看为宝贵的,我们也看为宝贵。我们应当按照人的所是来看他为宝贵——即人是按照上帝的形像所造的尊贵的受造者。
求主让传道人正确地推动每个信徒养成属灵生活的好习惯,把属世的资讯、娱乐、知识等占去的时间,重新用作属灵的追求。
如果只用系统神学的范畴来阅读,我们往往会注意到某些内容,却错过其他东西。 但假如你用叙述的角度来阅读,人物、故事和叙述模式就会从原本的湮没无闻变得脱颖而出。 这有助于充实自己的讲道和教导。 阅读文学作品会给你一个新的视角,使你能贴近圣经文本。
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庆祝的圣诞节又快到了,这个纪念救主基督耶稣降生的日子原本是充满了神圣、崇敬、感恩,如今却脱离了它的本意,变成了驯鹿、圣诞老人和圣诞树装扮的普天同庆的公众假日,也成为众多商家青睐的年末商业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期和舞台。
保罗说:“我不以福音为耻;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罗1:16)但布道者却有可能不相信福音自身的能力,而最终想要倚靠自己的口才、魅力、学识、善行等来使对方相信并得救。
有几位一直在教会、机构服事青少年的同工曾和我们谈到,他们所服事的青少年,虽然来自各个教会,但其中在信仰上略有根基(都不敢说是重生得救)的孩子,却是寥寥无几,甚至一些牧师传道人的孩子、在基督教学校受教育的孩子也从心底不信。
虽然“从表面上看它们没有明确违背圣经中的任何诫命”,但它们“确实是有罪的”,因为这些性格缺陷与基督徒应该结出的“圣灵的果子”相悖。
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低迷又脆弱,根本原因不在于他人,而是因为没有与神建立应有的关系。
我们通常需要跳出工作,投入其他活动,才能认清工作,发现生活中更重要的事物。从这一角度出发,充分放松身心,我们才能更高效地投入到工作中。
本文以鸟瞰纵览的方式,回顾了基督教在唐朝、元朝、明末三次进入中国期间宣教士与学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重点阐述了清末基督教新教入华之后、尤其是民国期间福音使者进入知识阶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