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

神是我们的父亲(《生命的福音》四种爱的方式系列)

2023年06月01日
Timothy Keller

亲爱的朋友、弟兄姊妹,今天我们探讨“四种生活方式;四种爱的方式”系列——“神是我们的父亲”这个题目。

我们来看诗篇103篇开始和中间的部分,我来读出1至2节和8至18节。

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凡在我里面的,也要称颂祂的圣名!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不可忘记祂的一切恩惠!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祂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祂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天离地何等的高,祂的慈爱向敬畏祂的人也是何等的大!东离西有多远,祂叫我们的过犯离我们也有多远!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因为祂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至于世人,他的年日如草一样。他发旺如野地的花,经风一吹,便归无有;他的原处也不再认识他。但耶和华的慈爱归于敬畏祂的人,从亘古到永远;祂的公义也归于子子孙孙就是那些遵守他的约、记念祂的训词而遵行的人。

这是神的话语。

在上个题目,我们定了一个论题,并将会按此论题以一系列信息来探讨神的本性。论题是这样的:在电影中,所有角色都是动画人物。他们只拥有单一的性情,不是英雄就是恶棍,不然就是模式化的人物,彼此没有细微的差别,性格简单,只拥有单一性情;观众与这些人物没有个人密切关系。我的意思是,我们与他们理应没有个人密切关系,因此,当他们被铲除,我们只赞叹那些特技效果,并不担心他们的死活。我们与他们没有个人的密切关系。他们只是拥有单一性情的动画人物。

即使在西方社会,大多数人仍然相信有神。但他们所相信的是一个像动画人物的神。那是一个拥有单一性情的神,这些神五花八门:人们也许相信神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或好像一位仁慈的祖父、严厉的审判者、亲爱的朋友,或一位不动的原动者等等。但几乎都没有分别,人们对神的看法都是无层次的。他们从众多比喻中选择一个,说:“这是我的神。”毕竟,这是一种选择的文化。圣经中有很多描述神的比喻,当你选择其中一两个比喻,而放弃另外一两个,你得出一个拥有单一性情的神、像动画人物的神,结果,你与这个神没有个人的密切关系。

我们提到圣经的教导,神既是真实的,所以祂是复杂的。神同时是父亲、朋友、君王,也是审判者,所有这些形象集于一身。如果你选择只接受其中一个形象,却拒绝把这些形象结合起来,正如神在圣经里启示祂自己一样,如果你只有一位慈爱却不审判或惩罚人的神,或只有一位圣洁的神,你必须拼命做好人才可以取悦这个神,否则他会击杀你。如果你有这样的神,你无法与他有任何个人的密切关系。这并不是圣经所说的神。

圣经中的神是一位多身分的神。我们在接下来的四个节目将会看到,圣经中的神是父亲、朋友、爱人和君王。坦白说,你是这样成为基督徒的:一天你恍然通晓,明白神把这些形象集于一身,祂是真实的神。你的基督徒生命也是这样成长的。因为这是出自一种爱,也可以说这样的爱未活画在我们眼前,所以要有爱在我们生命中重燃,要在我们内心和脑海中重燃。

我要告诉你,通常这种爱能医治你,使你得解脱。我们被困或者停滞不前,是因为我们看不到或不知道神的一些属性。因此我们在接下来的四个节目将会探讨这爱的各方面,神各种不同的形象,每一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你无法取舍。你要把各方面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让你成为基督徒,帮助你的基督徒生命成长。你要领会这爱的各方面,接受这爱并作出相应的回应。

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个事实:圣经中的神是一个父亲。神的爱还有其他方面,但今天我们只看其中一面,就是父爱。这是一段说明这种爱的经典经文,让我们提出两个问题。第一,“神是父亲是什么意思?”第二,“我们该如何回应神?”

首先,神是父亲意味着什么呢?显然,这比喻是这样的。圣经告诉我们,当你反思何谓最好的君王、最好的施爱者、最好的朋友和最好的父母,你会学到一些关于神至关要紧且无可替代的性情,你若要与神建立关系,你必须思想这些性情。神是父亲是什么意思?我们看看经文中提到三件事。神是父亲意味着绝对安全稳妥、带怜悯的忿怒和终极的家。神是父亲意味着三件事:绝对安全稳妥、带怜悯的忿怒,以及终极的家。我们来详细讨论。

首先,是绝对安全稳妥。看13和14节:

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因为他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

绝对安全稳妥。注意,首先神对我们有深厚的感情。有人说:“我看不出经文这么说。”没错。问题是这种感情几乎无法正确地表达出来。中文《和合本》圣经译作“怜恤”的那个词,在《现代中文译本》译作“疼爱”。这两个翻译都未能完全表达原文的意思。希伯来文专家说这个用来描述神的词语令人感到惊讶,值得我们注意。我尝试具体地说明这个深邃的感情用语。这个词意味着一种发自肺腑、铺天盖地的爱。这个词通常用来描述母爱,我稍后会详细说明。

圣经中有两节经文使用这个词,令人印象难忘。首先是以赛亚书4915节,谈到一个乳养婴孩的母亲。神对祂的子民说:“妇人焉能忘记他吃奶的婴孩,不怜恤他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这是什么意思?首先,正如我刚才所说,“怜恤”这个词原文的意思很难表达出来,但我尝试说明一下。这是指一种发自肺腑的爱。世上有一种铺天盖地、发自肺腑的爱。这个词是用来描述母亲乳养婴孩时对孩子发出一份源自肉体、铺天盖地的爱。神在这里竟使用这个词确切地描述祂的爱。此外,还有另一节经文同样使用这个用来描述母爱的词,描述得十分生动。

另一节使用这个词的经文是列王纪上三26节。这是一个著名的故事,描述一个妇人的婴儿夜间死了。她在绝望而忿怒的一刻起来,趁另一个妇人睡着时从她怀里偷去她的孩子。第二天,那个孩子真正的母亲知道了所发生的事,便拉着偷去她孩子的母亲到所罗门王面前,王听到她们彼此争论,他到底怎知道谁在说谎呢?于是王说:“将活孩子劈成两半,一半给那妇人,一半给这妇人。”列王纪上三:26节告诉我们,那真正的母亲动了慈心,便说:“我是骗子。求王将活孩子给那妇人吧。”你要知道,对着君王承认自己说谎、作伪证,实际上可能是死罪。这是母爱,是母亲乳养婴孩时所发出的母爱。这是铺天盖地的感情、发自肺腑的爱。妇人意识到将要发生的事,宁愿牺牲自己的性命,为了救她的孩子而把他给那骗子、小偷。神竟说:“你是我的孩子,这正是我对你的爱。”

顺带一提,人们总是说:“为什么圣经常把神描述为父亲?这是否意味着圣经中的神是男性?”“不是。”圣经不是说父亲有神的形象,母亲却没有。经文要向我们表明,父爱和母爱都植根于内心,都有神的形象。你明白吗?首先,这里的重点是,神使用一个富有感情的词,说:“我对你的爱就是这样的。”但我们还未看完这段经文。看看14节。神为什么这样爱我们?为什么?第14节一开始说:“因为”你明白吗?第13节描述神对人感情的投入令人难以置信,第14节告诉我们原因。经文说:“他知道我们的本体,思念我们不过是尘土。”这段经文我相信人们乍看之下会有以下的反应。如果我问:“看看13和14节,为什么神爱我们?为什么神爱祂的孩子?”你也许马上回答说:“因为我们敬畏神。”“神爱敬畏祂的人。”

可是,希伯来文常常使用排比句法,如果你仔细地看,你注意到“敬畏神”和“成为神的儿女”是相同的。第13节说:“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因为……”换句话说,敬畏神的人,在生活中敬畏神的人,对神充满敬畏和惊叹的人,与成为神的儿女是相同的事,我们在信息的尾声再详细说明何谓敬畏。因此,经文不是说:“神爱你,因为……。”不。但经文中有“因为”这个词,为什么?因为你残缺不堪。尘土是个比喻,表示土崩瓦解、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罪恶满盈。这里有点奇怪。

我们从圣经得知,常理也告诉我们,当你行事正确,遵行神的吩咐,祂便更爱你。然而,这里告诉我们,当你做得不好、表现恶劣、支离破碎,神更爱你。这听起来像一个不合理的推论吗?神将感情深深投入祂的孩子身上,因为他们是如此愚昧,因为他们是如此笨拙,因为他们不过是尘土。对你来说,这是否一个不合理的推论?听着,你并不理解父母。有一件事情很有趣,这也是重点所在,神不管祂的孩子做了什么也把感情投在他们身上。无论你做了什么,是好是坏,神也爱你。神对你的感情和应许坚定不移,你是绝对安全稳妥的。

我要指出这种父亲的爱,而不是朋友、施爱者和君王的爱。想一想原因何在。你知道吗?朋友之间可以存着忍耐,但到了某个地步,假如你的朋友不断泄露你的秘密,你就无法继续与他维持友谊。对吗?我的意思是,到了某个地步,如果你的朋友不断这样做,你就不再与他维持友谊。

去爱人也是一样。你想与亲爱的人拥抱相亲,他却拒绝你,或许因为他当天心情欠佳。好吧,没关系。可是,当这情况一次又一次出现会怎样?如果你想拥抱相亲,却再三被拒绝,你便不再作出相爱相亲的举动。你知道,到了某个地步,如果对方不再是朋友,另一方便不再对他做出朋友之间的举动;如果对方不是亲爱的人,另一方便不再做出相爱相亲的举动。

甚至君王也是一样。到了某个地步,如果他的人民不断践踏法律,君王与人民也无法维持良好关系。然而,即使不济的父母也知道一个道理。如果你有几个孩子,其中一个是最愚蠢、最糟糕的,如果有这样的孩子,父母更爱这孩子,更惦念他。父母知道从孩子出生开始,他们的心就与孩子相连,不管孩子的行为如何,除非孩子快乐,否则父母的余生也不会快乐。神竟然说:“因为父母是照我的形象做的,即使不济的父母也是。我就是你们的父亲。你们在我的爱里是绝对安全稳妥的。”

这是第一点。神的儿女在神的爱里是绝对安全稳妥的。你需要家庭的爱,你需要无条件的爱。无论你是谁,不管你做什么,你都需要爱。事实上,你需要爱,只因你是孩子;你需要爱,不是因为你给了父母什么东西,而是因为你是孩子。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爱。神说:“我拥有这样的爱,它就在这里。这就是你在世最需要的东西。你需要绝对安全稳妥,你无法从别人身上得到。你不仅无法从朋友、施爱者或君王身上得到,甚至也无法从你地上的父母那里得到,因为在某方面他们都是支离破碎的。他们不过是尘土,我却不是。”这是第一点:你绝对安全稳妥。

第二点是:带怜悯的忿怒。接着我们需要带怜悯的忿怒。有些人也许对此感到疑惑。请看8至 10节:

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他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他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

我们从这段经文看到什么?我们看到两方面。一方面,我们看到一位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父亲,祂发怒不是要报应我们。第10节一开始便说,神发怒不是要报应我们的罪孽,那不是以牙还牙的忿怒,也不是为了报应我们的罪孽。顺带一提,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因为我是个不济的父亲,这情况经常发生在我身上。如果你的孩子打扰你、羞辱你或使你感到痛苦,父母很自然对孩子发出报复式的忿怒。父母以报复式的忿怒来吓唬孩子,使他们感到害怕。也许想在感情上虐待孩子,基本上,所做的就是向孩子报复。这是报复式的忿怒。你心里说:“你侮辱我,我也要羞辱你。你伤害我的感情,我也要伤害你的感情。你使我不悦,我要使你大大不悦。”

我要让你们知道,报复式的忿怒在家里起不了什么作用,只会毒害家人。报复式的忿怒不只是轻轻掠过,它不像和风细雨,雨后草木都变得青翠,它像一场倾倒在我们身上的滂沱大雨,雨后四处成了一片泽国,洪水处处、满目疮痍。报复式的忿怒在家里从不凑效,因为我们的家是神的形象,我们的父母就是神为人父母的形象。神从来没有向祂的孩子发出报复式的忿怒。

另一方面,神是一位会发怒的神。这一点让我留下深刻印象,我常常思想这一点,要与大家分享。我突然意识到第 9节的其中一个含义。经文说:“他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这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神会怀怒。神不永远怀怒,但这意味着神会怀怒。神不是一位人道主义者的神,不是一位从不发怒的神,祂是一位会发怒的神,但祂不会向我们发出报复式的忿怒。我在这里要说什么?我要告诉你们,第8节说这是一种带怜悯的忿怒。神不轻易发怒,这怒气完全在祂的掌管之下,当中充满恒久的怜悯。第8节说:“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这怜悯是恒久的,怒气却是暂时的。为什么?因为怜悯带来忿怒。这怒气是刻意的,有其目的。

有两类型的父母会摧毁孩子的生命,让孩子感到自己像孤儿一样。第一种是完全放纵孩子的父母。他们与孩子的关系十分疏离,所以他们从不发怒。他们从来没有定下准则,从不投入孩子的生命,也从不当面责备孩子。疏离、放纵、让孩子任意妄为。我们称之为不负责任的父母。另一方面,有一种虐待孩子的父母。他们充满报复式的忿怒,常常责备孩子。我要让你们知道,不负责任的父母或虐待孩子的父母都摧毁孩子的生命。这两种父母都让孩子这么想:“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爱。”因为充满报复式的忿怒或没有忿怒都意味着孩子不被爱。如果你爱,你就会发怒。

我很喜欢引述美国著名基督徒作家贝碧琦(Becky Pippert)的著作《给盼望一个理由》(Hope Has Its Reasons)来说明这一点。贝碧琦引述一个名叫吉福德(E. H. Gifford)的人说:“当一个父亲越爱他的儿子,他就越憎恨他儿子里面的那个酒鬼、骗子、叛徒。”接着,她说:“如果神没有因我们那些摧毁自己的行为而发怒,祂就不是良善的神,也肯定不是慈爱的神。爱的反面不是忿怒,而是恨。表达恨的终极方式是冷漠。”

一方面,如果你父母没有对你发怒,你就没有被爱。另一方面,如果你父母总是向你发出报复式的忿怒,你也没有被爱。在这两种情况下,你都感到自己像个孤儿,你不知道自己的身分。”这一点很有意思。

有人问:“你说的到底是怎样的忿怒呢?”那种忿怒是因看到你的缺陷,看到你不过是尘土,看到你的错处而感到忧虑;那种忿怒是刻意的,且有其目的。那种忿怒是充满感情的,却是有节制的,因为它是无私的忿怒。意思是说:“我要给你纪律处分。你不可做这些事,也不可做那些事。”我给你生命带来痛苦,但这只是为了唤醒你,让你改变,这样你就可以避免将来的痛苦;如果我现在不这样做,将来你生命必定出现具破坏力的痛苦。”你和我都需要带怜悯的忿怒。我们绝对需要这种忿怒。我们需要有人全情投入我们的生命,到一个地步甚至因此而发怒,但那是无私的忿怒,并非别有用心。那绝不是为了惩治你,也不是要向你报复。这是我们最需要的东西。神说:“我拥有这种带怜悯的忿怒。你需要的东西、你所寻找的东西无法在别处找到。我拥有这东西。我是父亲。我是你的天父。”

最后一点:终极的家。神说:“我是父亲,我是你的天父。”首先,这意味着祂说:“你唯有在我里面才绝对安全稳妥。”其次,这意味着祂说:“你需要绝对安全稳妥和无条件的爱,因此,你唯有在我里面才得着明智的指引,也就是带怜悯的忿怒。”接着,第三点是:“神是终极的家”。为什么?让我们看看经文的第三部分,第15、16节:

至于世人,他的年日如草一样。他发旺如野地的花,经风一吹,便归无有;他的原处也不再认识他。

为什么最后一句引起我的注意呢?我们思考一下吧,它会使你留下深刻印象。经文说:“他的原处也不再认识他。”你成长的地方不再认识你了。

电影《风云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中有一幕可说是最可怕的噩梦,没有什么比这处境更糟?男主角乔治被送回原本的地方。“他的原处也不再认识他。”他回到那里时,好像他从未出生一样。他去见他的母亲,母亲却不认识他,还说:“你是谁?你滚出去,不然我就报警。”他去见他的哥哥,但哥哥已经死了,因为哥哥遇难时他并不在场,无法救他哥哥。他去见他的妻子,但妻子不知道他是谁。最后他回到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家。

好吧,家是什么?你得融入所有别的地方,然而家是迎合你的地方。家里有你喜欢的椅子,那是你最想去的地方。真正的家是一个所有东西都合你心意的地方,包括家中的色调、建筑风格和家具摆设。那气味和布置都合你的心意。终极的家是最适合你的地方。终极的家是你梦寐以求的地方。电影中乔治回到他终极的家,完美的家,这个家却变成破瓦颓垣。这是一场噩梦。乔治说,这是一场噩梦。

这当然是一场噩梦。他回到自己成长的地方,第16节说:“他的原处也不再认识他。”他成了一个无处可容的人,他是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多可怕的噩梦!为什么?为什么在外国出生的人每年花费大量金钱回到自己的家乡探访?为什么教堂里很多人每个星期都坐在同一地方?为什么很多被收养的孩子觉得需要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为什么很多人渴望回到自己成长的地方看看那里的改变?为什么知道自己成长的地方不再认识自己是如此可怕?为什么无家可归、无根可寻是如此可怕?为什么?有一本杂志刊登了一系列关于新时代人口迁移的文章。事实上,很多人都不再生活在出生地。人们为了工作或业务而四处迁移。人们都周游各处。有一篇文章出自女作家伊娃•霍夫曼(Eva Hoffman),写得十分精彩,她说:

今天人们往往感到被自己本身的家排挤、被自己的地方排挤、被自己的初尝的浪漫爱情排挤,被真实的自我排挤。理想的归属感、与他人融洽的感觉避开我们。我十分怀疑我们在这个来去自如的世界里,在不同的地方和意义中游走不定,并没有在任何一处长久安顿下来,是否冒着危险被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所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渺小》(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所盖过。这是漂泊的人所染上的病,他们没完没了的到处寻找新时机和新灵感。对他们来说,心中的感觉没有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

为什么我们需要家呢?为什么我们需要安身之所呢?我不知道。但我们都需要家。家是十分重要的。我们需要知道有一个地方是我们所渴望的,那里有属于我们的椅子,让我们安坐在窗旁,倚窗观看四周的风景。这正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拼命工作,使自己可以赚到足够金钱去购买理想的居所。因为他们不再身处原来的地方,他们甚至记不起那地方。他们要寻找一个地方,要建立一个地方。为什么这地方如此重要?我不知道。但我们知道这是人们的状况。这就是伊娃•霍夫曼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一次又一次回到原处,却发现原处不再认识我们。不管我们怎么努力,房屋倒塌了。我们无法偿还抵押贷款;人们关系破裂,离婚收场;孩子不再跟父母说话。你心中常常记起的那美丽的草坪,现在已变成了购物中心。为什么?这要表明什么?

我们都需要一个地方,也需要家的感觉。除非你明白你心中真正追求的东西,否则你仍然穷一生去追求那些幻影。你穷一生拼命工作。你穷一生要寻找的东西可以在哪里找到呢?你只可以在哪里找到呢?看看经文中的对比,实在令人惊奇。第16节说:“他的原处也不再认识他。”但看看第17节,有什么替代呢?第17节说:“但耶和华的慈爱归于敬畏他的人,从亘古到永远。”神的爱就是家。神的爱就是那地方。唯有神的爱是那个必定收留你的地方。唯有神的爱像一个永不熄灭的壁炉。神的爱。耶稣对祂的门徒说:“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那地方在哪里呢?“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你心里所寻找终极的家就在那里。你需要绝对的安全稳妥就在那里。你所需要那终极带怜悯的忿怒就在那里。“神是父亲”正是这个意思。经文说:“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要怎样回应呢?我们如何在生命中应用这真理呢?我要告诉你四件事。你必须做四件事,也可以说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都从经文里找到。如果你想生命中得到绝对的安全稳妥,如果你想生命中得到带怜悯的忿怒,你要怎么做?你怎知道自己是无条件的蒙神所爱?换句话说,你怎知道自己是神的儿女?其次,你怎能在生命中得到神带怜悯的忿怒,而不是感到神冷漠对待或不断被神惩罚和责备?你怎能得到终极的家这感觉,感到自己与神深深的连系,在各方面都不用担心自己无法回到家里?虽然你的家庭破裂,心中那美丽的草坪现在已经面目全非,但是你有终极的家,这个家是你无法靠自己得到的。你怎样才能得到这些呢?

你要做四件事。首先,第一个步骤是意识到成为神的儿女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你看看神把这一切赐给谁?第18节说:“那些遵守他的约的人。”约是一份合同。你守约,因为你立了约。这意味着你从前没有立约,后来却立了约;你从前没有建立关系,后来却建立了关系。我必须这么说,因为今天一般人都认为有神存在,甚至认为神是父亲。他们这样相信,但所有人都是神的儿女吗?答案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但基本上是否定的。为什么?想一想父母的比喻,父母给你三件东西:你的存在、与他们相似的外貌特征,以及关系。

首先,父母让你存在。你确实出自你父母的身体。其次,父母给你与他们相似的外貌特征。你所有的基因都来自父亲和母亲。你的外貌、你是一个怎样的人,都来自父母。首先是你的存在,其次是相似的外貌特征,最后是关系。这正是我们一直讨论的重点。父母不但让你存在和给你相似的外貌特征,也给你营造一个绝对安全的环境,给你指引,并且建立个人关系,给你带怜悯的忿怒,建立一个家,使你在那里成长,得到栽培,给你一个适合你的地方等等。如果你基于以上三点来问一个问题:“神是每一个人的父亲吗?”当然,根据第一点,答案是肯定的。每一个人都是神所造的,神是每个人的创造主。保罗也这样说。我们可以这么说。在使徒行传第17章,保罗说:“我们都是神的儿女。”当然,我们都是神的儿女。根据第一点,如果你主要是从人存在之根源这个角度来理解神是父亲,那么我们都是神的儿女。但圣经并不主要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因为这不是最重要的。

其次,另一方面,如果你说:“神是父亲主要意味着我们与祂相似。”那么除了耶稣之外,没有人是神的儿女。但如果你主要是从存在的角度来看,基本上每个人都是神的儿女。而如果你以与神相似的角度来看,那么除了耶稣之外,没有人是神的儿女,因为唯有耶稣像祂的天父,唯有耶稣是全然良善、全然慈爱、全然诚实的。因此,如果你只看到父亲这个比喻的头两方面,要么每个人都是神的儿女,要么没有一个人是神的儿女。但是我们从圣经中知道,这不是神使用这比喻的主要部分。当圣经作者谈到神是父亲,头两方面不是他们使用这比喻的主要部分。约翰福音1:12节说:“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

首先,你必须明白,除了一般的意义外,成为神的儿女不是自然而然的事。它是一段你要进入的关系。你要么不是神家里的人,要么你可以进入神的家里。这是第一点。你必须明白这一点,不然你总无法进入神家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仍未进入神家里,你永远不会进去。明白吗?这是第一点。

我们来看第二点。第一点是起初的步骤。第二点是转变的步骤。转变的步骤是什么?你必须明白宇宙的大君王、掌管宇宙的审判者竟成为你的父亲,你的心要融化,融入与天父那充满爱的关系中。这怎么可能呢?如果你明白神是何等复杂和真实,你必须问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有提出这个问题,如果你没有说:“神怎会这样做呢?祂怎可能这样爱我们呢?祂的忿怒怎可能不是要报应我们的呢?祂怎可能总不报应我们呢?神怎可能这样接纳我们呢?如果你从来没有问过这些问题,那是因为你拥有一个像动画人物的神,你的这个神只有慈爱,却不会审判人,他不是圣洁的,也没有任何标准。你的这个神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神。那并不是一个真正慈爱的神。

你问:“神怎会这样的呢?”答案就在这里。刚才我提到电影《风云人物》的男主角乔治。虽然那只是一个故事,却是一场噩梦。正如经文所说:“他的原处也不再认识他。”他在世上没有安身之所。真是一场噩梦!但噩梦终于过去。耶稣来到世上,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耶稣的家在哪里?祂大可以回到祂的家乡吧,但是祂没有家乡。我想让你们知道,根据圣经记载,每当耶稣基督向神说话,祂称呼神为“父”、“我的父”、“我们的父”、“圣父”、“阿爸,父”,每次如是,只有一次例外。耶稣在十字架上说:“我的神。”在十字架上发生了什么事?“他的原处也不再认识他。”耶稣失去了儿子名分的灵。家门关上了,没有灯火从里面透出来。那是终极的噩梦。无法想象的大事发生了,耶稣被逐出家庭了。“他的原处也不再认识他。”祂失去了身分,就像永远在地狱里,甚至更糟。为什么?你看,耶稣失去了儿子名分的灵,以致我们能拥有儿子名分。祂的原处不再认识祂,以致我们得着一个地方。终极的大门关上了,以致有门为我们打开。为什么?因为耶稣为我们的罪付上了赎价。

有人说:“我不相信这种说法。我不相信公义的神。”听着,你不盼望你的父亲是大君王吗?你不盼望你的父亲是终极的大能者吗?你不盼望你的父亲是真实的吗?真神创造了宇宙万物,祂怎可能没有大能呢?真神创造了我们,叫我们爱人如己,我们却没有这样做,因此真神必须施行审判。但有一件伟大的事发生了。让我以带着敬畏的心说以下这句话:耶稣基督让你得着终极的大君王、终极的元帅、宇宙的终极大能者成为你慈爱的天父,因为神的公义得以满足。宇宙的大能者是你的天父,如今你可以像小孩一样半夜要求祂给你一杯水,祂会来到你身旁。因为大君王也这样对待他们的孩子;没有其他人可以这样做。你可以坐在父的膝上;没有人可以坐在君王的膝上。不管怎样,祂也垂听你的祈求,祂无条件地爱你,只要你明白耶稣基督所成就的一切,“他的原处也不再认识他”,以致你可以得着一个地方。你相信吗?你明白吗?你感动吗?这是转变的步骤。你领受这道理吗?

接着是第三点:立约的步骤。你必须立约。经文是这样说的。耶稣做了什么?你如何做到呢?今天你可以这样做。我盼望有听众朋友在祷告中对神说:“我一直知道你是真神,我尝试努力行善。”或说:“我认为祢是慈爱的神,当祢没有应允我的祷告我总是抱怨,但现在我明白祢儿子为我所做的一切。求祢因耶稣所成就的一切而接纳我进入祢家里。我要成为祢的儿女,全然信靠祢。”

我们来看最后一点。第一步是意识到成为神的儿女不是自然而然的事,这是起初的一步。第二步是意识到耶稣为你所成就的一切,这是转变的步骤。第三步是跨越界线,与神立约,这是立约的步骤。最后一步,要惊叹、深思、赞扬、默想和反思,要因父神的爱进入你心里而歌颂赞美,让它改变你的生命。

我为什么在读经部分也选了第1至2节呢?第1至2节告诉我们什么?整篇诗篇向谁说话?诗人说:“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这是向谁说的呢?诗人说:“耶和华的慈爱归于敬畏他的人,从亘古到永远……”这是向谁说的呢?是神吗?不是。神知道这一切。是其他人吗?不是。你也许这样认为。为什么我也选了第1至2节呢?经文是“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你面对的所有问题都是由于你心里不知道自己是神的儿女。你忘记了这一点。

你知道神全然爱你吗?你总不会遭到拒绝。希伯来书第13章说:“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作者要说什么?耶稣基督被掉弃,以致我们可以蒙接纳。耶稣基督被掉在城外。这是关键所在:如果你知道自己拥有天父的爱,你若蒙羞或被人拒绝又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你被人批评会如此沮丧呢?为什么你因别人的批评而烦扰呢?为什么你因所重视的人对你态度冷淡而不安呢?你为什么如此忧伤呢?你为什么怀疑自我的价值,为此苦苦挣扎呢?我把原因告诉你。因为你不知道自己是神的儿女,你没有活出这个事实。“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你明白吗?

我举另一个例子来说明。有些人对自己的父母生气。但世上并没有完美的父母。你感到生气,因为父母没有给你这样的爱。神说:“他们怎能做到呢?”如果你为人父母或将会成为父母,你也无法做到。有些人过于依赖父母。有些人对父母生气,他们过于依赖父母,凡事都指望他们。神说:“父母无法给你这份爱。我能够让你摆脱对家庭的依赖,除去你的痛苦,给你得着自由可以面对你的家庭。”对钱财的依赖也是一样。你知道,每当圣经提醒我们:“不要为钱财忧虑,不要害怕,别想要发财,别贪心,别为了赚钱而赔上生命。”圣经总是说:“你们需用的一切,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如果你时刻为钱财忧虑,就表示你不相信神是你的天父。”也许你拼命赚钱,让自己可以拥有梦寐以求的房子,我想让你知道,这根本行不通,因为你赚的总是不够。

只要你告诉自己的心你可以成为神的儿女,并为此惊叹不已;只要你知道自己可以成为神的儿女,并不断提醒自己,把它藏在心里,你就不再依靠别人的认同,你可以除去痛苦,摆脱对家庭的过度依赖,不再依靠钱财,为钱财忧虑,或过度工作。此外,当困境、患难临到你身上,你也可以安然面对。

你知道这些比喻的有趣之处吗?相爱的人多是同龄的人。君王与人民是同年代的人,朋友也是同龄的人。但父亲却不是,也许当父亲四十五岁时,孩子才四岁。这意味着父亲总是把孩子没有的东西带进他们的生命里。大多数四岁的孩子很聪明,因为当父母说:“你不可这样,不可那样”,孩子有一段时间真的很生气,然后便完全忘记了。为什么?因为他们以自己只是个四岁的孩子。你曾听过孩子这么说吗?“我只得四岁,我知道什么呢?”他们似乎理解自己很多事都不知道。他们可以轻松地说:“是啊,爸爸妈妈,我不知道。但你们知道吗?一切都会过去。”当困境临到,你会说:“我不知道”吗?你能安然面对吗?只要你以自己是神的儿女,你便如释重负。

亲爱的听众朋友,你的心以自己是神的儿女吗?要告诉你的心:“我的心哪,你要称颂耶和华!”神是你的父亲。你忘记了祂的一切恩惠,你要明白你所有问题都是由此而来的。”

我们一同祷告。亲爱的天父,我们当中有些人需要与祢立约,承认自己不知道何谓神的儿女,且不知道如何以这身分生活,但他们渴望明白这道理。天父,我为他们祈求,愿他们在祷告中对祢说:“求祢因耶稣所成就的一切而接纳我,赐给我无条件的爱。我信靠祢,因为耶稣为我的罪付上了代价,我不会从祢那里得到任何报复的忿怒。”我为那些因耶稣的缘故而信靠祢的人祈求,求祢帮助他们,与他们同在,让他们感受到祢的父爱。其次,我为那些需要行出最后一步的人祈求。我们要思想、惊叹、也要敬畏祢。我们要深思这一切伟大的真理。求祢帮助我们在生命中实践这些真理,为此歌颂赞美祢,知道祢是我们的父。祷告奉耶稣基督的名。阿们。

作者头像
Timothy Keller

Timothy Keller(提摩太·凯勒)是救赎主长老教会(位于纽约曼哈顿市)的创建者和曾经的主任牧师(已退休)、福音联盟(The Gospel Coalition)的联合创始人暨副主席。凯勒牧师著述颇丰。如欲获取他的更多资源,可浏览Gospel in Life网站,或在推特上关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