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我们都很熟悉的圣经,描写了当先知以利亚召集了四百五十位巴力的先知上到迦密山后发生的事情。当时的以色列由亚哈王和他那邪恶的妻子耶洗别执政。经文是这么记载的:
亚哈就差遣人招聚以色列众人和先知都上迦密山。以利亚前来对众民说:“你们心持两意要到几时呢?若耶和华是 神,就当顺从耶和华;若巴力是 神,就当顺从巴力。”众民一言不答。以利亚对众民说:“作耶和华先知的只剩下我一个人;巴力的先知、却有四百五十个人。当给我们两只牛犊。巴力的先知可以挑选一只,切成块子,放在柴上,不要点火;我也预备一只牛犊,放在柴上,也不点火。你们求告你们神的名,我也求告耶和华的名。那降火显应的神,就是 神。”众民回答说:“这话甚好。”以利亚对巴力的先知说:“你们既是人多,当先挑选一只牛犊,预备好了,就求告你们神的名,却不要点火。”他们将所得的牛犊预备好了,从早晨到午间,求告巴力的名说:“巴力啊,求你应允我们!”却没有声音,没有应允的。他们在所筑的坛四围踊跳。到了正午,以利亚嬉笑他们,说:“大声求告吧!因为他是神,他或默想,或走到一边,或行路,或睡觉,你们当叫醒他。”他们大声求告,按着他们的规矩,用刀枪自割、自刺,直到身体流血。从午后直到献晚祭的时候,他们狂呼乱叫,却没有声音,没有应允的,也没有理会的。
以利亚对众民说:“你们到我这里来。”众民就到他那里。他便重修已经毁坏耶和华的坛。以利亚照雅各子孙支派的数目,取了十二块石头(耶和华的话曾临到雅各说:“你的名要叫以色列”),用这些石头为耶和华的名筑一座坛,在坛的四围挖沟,可容谷种二细亚,又在坛上摆好了柴,把牛犊切成块子,放在柴上,对众人说:“你们用四个桶盛满水,倒在燔祭和柴上。”又说:“倒第二次。”他们就倒第二次。又说:“倒第三次。”他们就倒第三次。水流在坛的四围、沟里也满了水。
到了献晚祭的时候,先知以利亚近前来,说:“亚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 神,耶和华啊,求祢今日使人知道祢是以色列的 神,也知道我是祢的仆人,又是奉祢的命行这一切事。耶和华啊,求祢应允我,应允我!使这民知道祢耶和华是 神,又知道是祢叫这民的心回转。”于是,耶和华降下火来,烧尽燔祭、木柴、石头、尘土,又烧干沟里的水。众民看见了,就俯伏在地,说:“耶和华是 神!耶和华是 神!”以利亚对他们说:“拿住巴力的先知,不容一人逃脱。”众人就拿住他们。以利亚带他们到基顺河边,在那里杀了他们。(列王纪上18:20-40)
在这段经文里,我有一些有趣的观察,可能是你之前未曾读到过的。
面对以色列人——就是那群本应敬拜上帝的选民,以利亚质问他们:“你们心持两意要到几时呢?”(王上18: 21)【译者注:吕振中译本“你们犹豫于两可之间,要到几时呢?”似乎更加合乎原意,强调“两可之间”,英文ESV版本“How long will you go limping between two different opinions?”】面对质问,以色列人选择了沉默。众民一言不答(王上18: 21),他们的以沉默回应可以说是典型的现代主义。他们在“两可之间”“犹豫”的原因其实就是两边都不想委身。他们害怕失败,所以希望作壁上观,选择最后胜出的那一方作为委身的对象,他们也正是代表了一批精明的现代主义消费者:“我要保留足够大的选择空间,这样我就可以有机会做出一切可能的决定。”于是,他们继续“犹豫”、继续“心持两意”,活在一个不确定、不确信的状况下,因为他们是机会主义者。
突然,以色列人说话了——当以利亚清楚地提出了一整套方案,并且在即将执行的时候,以色列人开了口:“‘……当给我们两只牛犊。巴力的先知可以挑选一只,切成块子,放在柴上,不要点火;我也预备一只牛犊,放在柴上,也不点火。你们求告你们神的名,我也求告耶和华的名。那降火显应的神,就是 神。’众民回答说:‘这话甚好。’”(王上18:23-24)
他们做了一个评估之后,做出了一个实用主义的决定。听上去非常合理,因为这样他们就可以知道哪一个神更加“有效”、更加“实用”,而不是单纯的看“卖相”。
于是巴力的先知们设好了祭坛,呼求他们的神降火显应,可是没有声音应允(王上18:26),“没有声音,没有应允的,也没有理会的”(王上18:29)。他们的神可能蔫儿了,可能在休闲或者休息,要么在行路或者睡觉(王上18:27)。因为他们的神毫无反应地蔫儿了,这些先知们不得不努力地大声求告,甚至开始自残(王上18:28-29)。
当然,我们知道接下去的故事内容:以利亚和巴力的先知们一样,设了一个耶和华的祭坛,让以色列人在祭坛和祭物上浇水,然后在浇了好多水之后呼求耶和华回应他的祷告。“于是,耶和华降下火来,烧尽燔祭、木柴、石头、尘土,又烧干沟里的水。众民看见了,就俯伏在地,说:‘耶和华是 神!耶和华是 神!’”(王上18:38-39)
这里有几个重点:
尽管上帝完全能够帮助并拯救我们,但是上帝对于我们而言绝不仅仅代表着“有用”。上帝代表的是全然美善,所以,我们要在每一个当下都来爱慕祂!
其次,上帝也是那位常常降火显应的主。让我们搭建一个祭坛是太容易不过的事情,甚至巴力的先知们在这方面做得也不错。他们以为自己是降下火焰的始作俑者,所以他们疯狂地呼喊、自残。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掌控未来的成功,实在是一件累人的事。上帝给我们指引道路,所以,让我们马上就来信靠祂。
有时我们对于上帝的委身依旧犹豫不决,尚未视之为我们最终极的优先,这被称为“融合主义下的妥协(syncretistic compromising)”,通俗而言就是“如果上帝不帮忙,那我就保留选择权”。这样的心态所带出的行为就是“犹豫”/“心持两意(limp)”。“心持两意”这个词的原文不但出现在第21节中,第26节也同样出现了。“你们心持两意要到几时呢?”(王上18:21)“他们在所筑的坛四围踊跳。”(王上18:26)【译者注:现有中文译本难以体现出这两节原文中使用的是同一个动词,即使在英文圣经里,前者被译为“limp”,后者则被译为“dance”。】这两句经文所使用的同一个动词本意为:“不合宜,跛脚”。所以,从原文字意来看,我们真的都是“跛脚”的人,漫无目的地“跛行(limp)”。
弟兄姊妹们,注目那位无怨无悔地回应我们呼求的上帝。当上帝降火显应的时候,圣经记载“耶和华降下火来”,众人“俯伏在地”,正是因为以色列人的心在那时毫无保留地转向了上帝。
最后,永生上帝的火不单会以超自然的方式降下,祂也会以“微小的声音”的方式出现(王上19:12)。祂没有在旋风、地震或火焰中显现,却以微小的声音临到:“以利亚听见,就用外衣蒙上脸,出来站在洞口。有声音向他说:‘以利亚啊,你在这里作什么?’”(王上19:13)(“声音”与“微小的声音”原文用词是同一个)同样的用词也出现在王上18:26、29中,和合本译为“声音”。在这两节中“声音”没有出现,但是上帝祂是“道(word)”,藉着祂的儿子和默示写下的圣经向我们说话——“太初有道,道与 神同在,道就是 神”(约1:1)。因着上帝先向你的生命说话,所以,我们也要向上帝祷告。
“永活的上帝,感谢祢。我们不需要依靠歇斯底里的方式才能向祢祷告,我们不需要用大声疾呼才能将祢唤醒或吸引祢的注意。然而,让我向祢充满热情地祷告,因为知道祢是听祷告的上帝。恳求祢向那些口里不住祷告、心中忧伤痛悔的人赐下恩典与圣灵。奉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作者:司提反·严;翻译:之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