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帝相交的福音

2022年04月26日
GTC

文/ 覃祖正

希腊文“koinonia”中文译为“相交”,基本含义是“交流、亲密关系、共享”。在此我们可以将“相交”简单理解为,因着两者(或两者以上)共同分享某些东西而形成的亲密关系。[1]

圣经谈到的相交,包括三一上帝彼此的相交、上帝与人的相交、人与人的相交。

“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也看见过,现在又作见证,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他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我们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使你们的喜乐充足。”(约壹1:1-4)使徒约翰在此说到了三类相交:子(生命之道)与父相交,使徒们与父并祂儿子耶稣基督相交,以及圣徒之间(你们与我们)的相交。

本文从三一上帝的彼此相交开始,进而梳理救赎历史所启示的上帝与人相交的福音故事,上帝如何在创造、审判、救赎及更新中展现与人的相交,最后反思基督徒如何在与上帝相交的信仰实践中,活出爱、感恩、活泼、喜乐的生命。

彼此相交的三一上帝

上帝是一位怎样的上帝?

有人认为上帝是一种没有位格的能量,是宇宙的第一因。也有人认为上帝是宇宙中最高的主宰者。这些见解,有的错误,有的片面。圣经启示我们,上帝是有位格的上帝,是三位一体的上帝。即“上帝永恒以三个位格,父、子和圣灵存在;每一个位格都完全是上帝,却只有一位上帝。”[2] 虽然准确的理解和表述三位一体是有相当大的难度,但这是圣经极其重要的真理。

如果进一步问:“在创造天地之前的无限永恒中,上帝在做什么呢?上帝会孤独吗?”必须承认,作为被造物,我们对上帝的认识是何等有限,我们只能存着恭敬和谦卑的态度,透过圣经来认识上帝向我们启示关乎祂自己的某些真理。约翰福音记载耶稣对天父的热情祷告,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父啊,我在哪里,愿你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那里,叫他们看见你所赐给我的荣耀;因为创立世界以前,你已经爱我了。”(约17:24)这节经文表明,在创造万物之前,在任何别的事情发生之前,这位父上帝在永恒中就是一位爱祂儿子的父亲。

瑞福斯在他的著作《三位一体之美》中写道:

“不单是父爱子;子也爱父,以至于行祂父所喜悦的事,子总是以遵行祂父的吩咐为极大的喜乐与欢悦。”[3] “但要叫世人知道我爱父,并且父怎样吩咐我,我就怎样行。”(约14:31)

“父上帝对子的爱,恰恰是藉着圣灵来表明的。”[4] 父通过圣灵来爱子、赐福给子、加力量给子,而子则藉着圣灵从父那里出去。“圣灵降临在他身上,形状仿佛鸽子,又有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路3:22)

“所有这一切都是深深位格化的:圣灵激起父对子的喜悦和子对父的喜悦,使三一上帝之间的爱如火熊熊燃烧,藉着‘圣灵的契通’把祂们紧紧联结在一起。”[5]

因此,在创造之前,三一上帝既不孤单也不无聊,而是在永恒中深深地彼此相爱、彼此满足。三一上帝之间彼此分享、共享相同的神性、本质,祂们是合一、相交的关系。父与子本来就是一个关系性的角色,父对应着子,而子对应着父。三个位格的上帝确保祂们已经有完全的相爱与满足。“理查德论证说,假如上帝只有一个位格,祂就不可能在本质是爱,因为在创世之前的亘古中,祂就没有任何爱的对象了。假如上帝有两个位格,祂可能会是有爱的,但却是排他的和不慷慨的爱。毕竟,当只有两个位格时,祂们彼此着迷,无视第三者。而三个位格的上帝,祂们的爱就是完全、健康、喜乐,并且乐于分享的。从亘古开始,父和子就喜悦与圣灵分享,并且藉着圣灵分享祂们的爱与喜乐。”[6]

与人相交的三一上帝

上帝藉着创造开始与人的相交

圣经开篇第一句话就宣告上帝在起初创造了天地万物。但三一上帝既然在永恒中就已经彼此相交,彼此满足。为何上帝要进行创造的工作呢?显然不是因为上帝孤单无聊,从而需要造一些人及物来娱乐或奴役。相反,创造乃是三一上帝彼此相爱的满足与延伸,三一上帝从祂们丰盛相爱中涌流出创造的行动。诚然,父是赐予生命并且养育儿女的角色。作为“一位永恒的父上帝,祂在本性上就是向外的、赐生命的上帝”,[7]  父上帝有如一座永不枯竭的泉源,永远不停地涌出生命与爱。子是父在永恒中所爱的那一位;创造就是这种三一上帝相爱的向外延伸(是上帝之爱的延伸,而非上帝本身的延伸),好叫受造物也享有三一上帝的爱。圣经如此说:“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上帝,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侍,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徒17:24-25)

创造之工的高峰,就是人的被造。人是按着上帝的形象和样式受造,因此人与上帝相似。上帝将祂可转达的属性与人分享,例如上帝是爱,因此人也从上帝分享到有限的爱。作为有身体和灵魂的上帝之形像,人可以真实、直接地与上帝相交。人在伊甸园中可见上帝的面,可与上帝同行,可与上帝交谈,人也顺服在上帝的权柄之下,人与上帝有美好的关系。在所造的万物当中,人最蒙上帝喜爱与赐福,上帝让人成为祂的代表,在地上统管全地。

在审判中上帝中断与人的相交

上帝与人和谐相交的前提,是人必须顺服在上帝的权柄之下。然而亚当很快就屈服魔鬼的试探而违背了上帝的禁令,从此亚当与上帝的关系就破裂了。于是上帝收回对亚当的爱与恩典,施行了公义愤怒的审判,亚当被上帝驱出伊甸园,远离上帝的面,上帝与亚当的相交中断了。

作为人类的代表,亚当的悖逆将全人类都陷入对上帝的背叛与疏离中(罗5:12),这是全人类的至暗时刻。从此,人类不再认识、敬拜上帝,反而敬拜偶像假神,这又引来上帝更大的震怒。“原来,上帝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义阻挡真理的人……因为,他们虽然知道上帝,却不当作上帝荣耀他,也不感谢祂。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将不能朽坏之上帝的荣耀变为偶像,仿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罗1:18、21-23)

上帝藉着救赎恢复与人的相交

在人类与上帝的相交断绝之后,上帝一方面继续施行对人类的公义审判,另一方面出于爱也积极为人类预备救赎,好使人类可以重新恢复与祂的相交。整个救赎历史就是上帝恢复与人相交的历史。从亚当第一位后代起,我们看到上帝接纳亚伯的献祭(创4:4),上帝听了塞特的祷告(参创4:26),以诺与上帝同行三百年(创5:22、24),上帝也在一个邪恶的世代中与挪亚同行(创6:9),上帝赐福亚伯拉罕并称他为朋友(雅2:23),上帝与摩西在圣山上相处四十天,并使摩西看见祂的荣耀(出24章),大卫也曾多次经历到与上帝的亲密相交(诗16、34、40、63篇)。[8]  虽然上帝在旧约历史中与祂所拣选的百姓有着活跃的相交,但相交的群体仍局限于以色列人,并且人与神的相交也如同隔着一层帕子。

而在这末世,上帝直接差遣祂的独生儿子来到世上,神子有形有体地来到人世间,与人面对面的同在与相交。“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1:14)

作为完全的上帝和完全的人,耶稣基督与人相交,就是上帝与人相交。道成肉身使人与上帝的相交成为可听见、可看见、可触摸的直接经历。“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约壹1:1)

藉着耶稣的顺服、受死与复活,耶稣完成了中保的工作,使人可以恢复与上帝的关系。“一切都是出于上帝,祂藉着基督使我们与他和好。”(林后5:18)在基督里,上帝与人的相交达到前所未有的阶段。

如今耶稣基督升天回到父上帝的右边,便差圣灵保惠师来与信徒永远同在(约14:16)。藉着圣灵的内住,信徒与三一上帝恢复活泼的相交。圣灵与信徒的相交,就是圣子与信徒的相交,也是圣父与圣徒的相交。“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祂永远与你们同在,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祂,也不认识祂;你们却认识祂,因祂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到那日你们就知道我在父里面,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约14:16-17、20)

信徒在基督里已经恢复了与上帝的相交,但因为上帝的国尚未完全到来,圣徒在今生仍然会时而陷入各样的软弱与罪恶中,导致圣徒与上帝的相交可能会面临削弱、偶尔间断等挑战,然而却不会彻底及永远中断。没有什么可以使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罗8:38-39)

在新天新地上帝与人的相交将达到完全

耶稣基督再来之日,将是我们与主“面对面”相见之时(林前13:12)。那时,我们与上帝的相交将会达到完全,并且持续到永远。上帝再也不会掩面不看我们,因为在新天新地,罪恶与死亡不再存在。那时我们与上帝同在,与主一同作王,直到永永远远。“我听见有大声音从宝座出来说:‘看哪,上帝的帐幕在人间。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祂的子民;上帝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上帝。’”(启21:3)“以后再没有咒诅。在城里有上帝和羔羊的宝座,祂的仆人都要侍奉祂,也要见祂的面。祂的名字必写在他们的额上。不再有黑夜,他们也不用灯光、日光,因为主上帝要光照他们,他们要作王,直到永永远远。”(启22:3-5)

与三一上帝相交的信仰实践及反思

三一上帝主动与人相交,人也应积极回应,与三一上帝有真实的相交,从而活出相爱、活泼、喜乐的生命。

与上帝相交,而非与上帝交易

整体而言,中国文化很讲究关系,但我们熟悉的是讲究现实利益的关系,对单纯的没有利益牵涉的关系不是很理解,认为彼此之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这样的观念也影响到我们的信仰认知,根深蒂固地倾向某种交易性的信仰。

我表弟有一个八岁的儿子,这个小男孩有一次听我讲完基督再来的圣经故事之后,他脱口而出:“我们靠耶稣躲过可怕的末日审判之后,我们就不需要再信耶稣了吧?”这种观念正是典型的交易性的信仰模式:我按既定的要求来供奉某个神明,然后请神明赐我各种福分,助我度过各种劫难,事成之后大家挥手拜拜,互不相欠,互不纠缠,互不打扰。人们只爱神明的祝福,却不爱神明本身。如果让某人现在或将来去跟这些神明一起生活,他会十分不情愿,甚至认为那是个咒诅。

交易性的信仰不在乎所信的神明是怎样的神,关键是看这位神明灵不灵验,能不能给我带来实际的益处。只要能给我带来益处,那我就供奉,管是哪路神明。

然而我们与三一上帝的信仰,在根本上却不是交易性信仰,而是相交性的信仰。虽然上帝确实会祝福我们,但祝福的背后是上帝对我们的深情厚爱。而我们就这样被上帝的爱所征服与吸引,“古时耶和华向以色列显现,说:‘我以永远的爱爱你,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耶31:3)我们因着感恩而从内心深处来回应上帝的爱,真诚地爱慕祂、敬拜祂、事奉祂。因此,基督信仰不是与上帝做生意,而是与上帝联姻。教会与基督联合的属灵婚姻,是上帝与信徒亲密相交的生动写照。在这神圣的联合中,基督是舍命爱教会的大丈夫,教会是甘心顺服基督的新妇。

我们不但被上帝的爱所吸引,我们更是被上帝自身所深深吸引。“愿你吸引我,我们就快跑跟随你。”(歌1:4a)当然上帝的爱与上帝本身是分不开的,因为上帝就是爱。但上帝不只是爱,上帝也是圣洁、公义、良善、智慧……我们被上帝自身那完美、荣耀、丰盛的神性之美所深深吸引。

“爱上帝的首要基础是上帝本身的美好,祂值得爱或神性的至美至善,除此以外的任何想法都不合情理。使上帝可爱的首先是祂自己的神性之美……一个人若非因上帝本身的美好而爱上帝,他怎么可能真爱上帝呢?有些人对上帝的情感首先建立在上帝给他们利益的基础上,那些人情感的出发点是错的。他们因上帝有限的恩赐触及自身且于己有利而对上帝有所忌惮,却对神性的无限荣耀不屑一顾。而后者才是原善,是众善诸美之真源,也是真爱的首要基础。”[9]

为此,我们在信仰生活中,实在需要深深省察己心:“我真的爱上帝吗?或者只是想利用上帝?”

检视我们内心是爱上帝或利用上帝,一个方法是反思我们的祷告生活。我们的祷告内容主要是什么?我们祷告中常常忽略的又是什么?我们的祷告更多是关于得着上帝自己,还是只渴望上帝赐给我们想要的东西?如果我们的祷告更多是敬拜、感恩、顺服,在祷告中常常祈求上帝的国和上帝的义,那么我们就真的活在与上帝的相交中了。相反,如果我们的祷告内容基本都是求上帝帮我们付账单(比如求上帝使我的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找到心仪的配偶、家庭和睦等),那我们可要警醒并悔改了。

与上帝相交,而非埋头修炼

必须承认,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有时候会陷入死气沉沉的光景中:生命缺乏激情和喜乐,没有“神迹”,只有日复一日的乏味枯燥。造成信仰生活如此死气沉沉的原因可能很多,但至少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对上帝的认识产生严重偏差。我们可能将上帝视为一位离我们遥远的天外之客,大部分时候,上帝做上帝的份,人做人的份,彼此偶尔有所交集而已;信仰生活就是努力地理解圣经,找出上帝要人做的律法与规条,然后努力地去做(如读经、祷告、奉献、行善等)。

我曾听到一些基督徒如此说:“不要告诉我那么多关于上帝的事情,你只要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就行了。”这种缺乏与上帝相交的律法主义式信仰生活,时间久了必然导致生命枯干。除非我们真实地与上帝相交,除非又真又活的三一上帝常常活画在眼前,我们的生命方可不断经历更新,信仰生活方能显出朝气蓬勃的活力。

如此,悔改就不只是因为上帝要惩罚我的罪过而闷闷不乐,更是因着罪令我无法与圣洁之上帝亲密相交而忧伤痛悔。相信耶稣也不只是跟着他人做一个决志祷告,或者诵读使徒信经而已,而是转离自我,转向上帝,面向基督,跟随基督,与基督同行。

余达心教授对路德的信心观有精彩的总结:“信心,对路德来说,不是承认一些信条,而是一种被上帝抓住与上帝发生关系的经历。人的信首先由上帝的信实开始;上帝首先主动地向人施恩,邀请人与祂再度建立关系。当人对这作出回应,与上帝和好,在祂的恩典中生活,那便是信心的经历。因此,信心是一种与上帝相交的经历。”[10]   在与上帝相交的信仰里,信徒的成圣动机不是要藉自己的道德成就来向上帝邀功求赏,而是因为信徒被上帝的全然圣洁、美善所吸引,渴望与上帝相似、相近、相交,渴望自己的生命能彰显三一上帝的圣洁与荣美。

信徒的读经、祷告、崇拜、团契,都是经历与三一上帝相交的机会。

读经不只是回顾上帝在古时对古人的说话,更是在每一个今日聆听上帝对我的说话。“我趁天未亮呼求,我仰望了你的言语;我趁夜更未换将眼睁开,为要思想你的话语。”(诗119:147-148)“惟愿你们今天听祂的话。”(诗95:7b)

祷告不是对着空气自言自语,也不再是例行公务般的汇报、请示,而是随时随地与天父的亲密交谈,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赞美、感谢,及儿女般的依靠与祈求。在祷告中,上帝的儿女来寻求并得以看见上帝的荣面。“耶和华啊,你的面我正要寻求。”(诗27:8a)论到在祷告中寻求上帝的荣面,提摩太·凯勒引用约翰·欧文的话说:“头脑在基督里沉思上帝,达致属灵的强烈聚集,直到灵魂好像被仰慕与喜悦所吞没,藉着它所真实仰慕和景仰的那些完美,被带入到完全忘我的状态……这些就是祷告所要对准的事情,而因着神圣俯就的丰盛,我们也能常常享受到它们。”[11]

敬拜不再是专注自我感受,不再只关注崇拜程序,不再只是注重大家的表现或氛围,而是众人随同复活的基督来到祂的圣山,同心将荣耀和颂赞归于三一上帝,此刻不见一人惟有上主(来12:22-24)。“当我们敬拜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对上帝的爱在加深,并且其他事物对我们的控制在放松。当我们敬拜的时候,我们发现它改变了我们所想要的:我们想要上帝,并且我们想要讨祂的喜悦超过了我们对其他事物的欲望。”[12]

与上帝真实的相交,也必然带来与人的真实相交。教会不只是基督徒特有的互助互爱的俱乐部,而是在元首基督里联结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上帝的爱中彼此相爱、接纳、劝勉、合一,同担苦难,共享福乐(徒2:42-46,4:32-35,腓1:5),在爱中共同成长(弗4:16)。

与上帝相交,而非偶像崇拜

不但非基督徒难以避开偶像崇拜的网罗,基督徒亦是常常有意无意离开信实的上帝,投奔偶像的怀抱。“因为我的百姓做了两件恶事,就是离弃我这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2:13)虽然信徒通常不会明目张胆地去敬拜那些有形有体的偶像,但我们可能会将某些人或事视为比上帝本身更重要,渴望从中得到最大的满足,那些人或事就成为我们实际敬拜的上帝,即便我们不用“上帝”这个字来定义它。“偶像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份财产、一个人、一次活动、一个角色、一个制度、一个希望、一个形象、一个想法、一份欢乐、一位英雄。”[13]

然而偶像不会给人带来真实的满足与喜乐。所罗门王曾拥有众多男人梦寐以求的权力、财富、智慧、妻妾,但他最终承认这些东西都不能给他带来真实长久的满足。“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传2:11)相反,偶像崇拜反而会助长空虚感。当偶像带来的暂时满足感烟消云散时,更强烈的空虚感随时卷土重来,“耶稣回答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约4:13)我们只能尝试用不同的偶像来填满内心的渴望,一样东西不行再换另一样东西,一次不行再多试几次。我们将希望放在下一次、下一样东西:“再多一次,也许我就满足了,也许我的人生就完整了。”但这些期待将会一次次的落空,不停地恶性循环,偶像崇拜就成为人的网罗与愁苦。“以别神代替耶和华的,他们的愁苦必加增。”(诗16:4a)

作为按着上帝形象受造的人,我们是有灵魂的生命体。而灵魂有极深的渴望,绝非偶像所能满足,除非我们对上帝有真实的认识和敬拜,我们的生命才会得到真实的满足。真正能满足我们心灵的不是什么人或事,而是三一上帝。唯有这位创造我们灵魂的主人才可以满足我们的心灵渴望。正如各种玩具都不能最终满足一个孩子的心灵,除非他安息在母亲的怀中。同样奥古斯丁也如此说:“你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若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会安宁。”[14]  当圣灵如同探照灯一般将上帝的荣美显明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就被上帝所吸引,各路偶像在上帝的圣洁荣耀中将黯然失色,露出虚假与丑陋的原形。当一个人真实认识上帝的恩典与荣美,他就可以有力量胜过各种罪恶的捆绑,包括美食、美色、财富、权力的捆绑,在基督得到最真实的满足与自由。圣灵引导我们每日不断地悔改、信靠、顺服,与上帝亲密相交,圣灵在我们里面成为源源不断的泉源(约4:14,7:37-39)。当我们与上帝相交,我们就是与生命的源头相交,与荣美、丰盛、慈爱、喜乐的源头相交。因此,作为有上帝形象的人,我们的至高满足与喜乐乃是认识上帝,恢复与上帝的美好相交关系(约壹1:3-4)。这也正是我们被造为人的根本目的:“人生的首要目的就是荣耀上帝,以上帝为乐,直到永远。”[15]

奇妙的是,当我们在三一上帝里面得到根本的自由与满足之后,我们反而就可以存着感恩和喜乐的心享受上帝恩赐的各种美好祝福,却不会将上帝的祝福视为偶像。在圣灵和真理的引导中,我们可以合宜地使用上帝的祝福,享用而不致过界。正如保罗在主里所领受的自由:“凡事我都可行,…… 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林前6:12b)。甚至当上帝出于祂的至高主权和美善旨意,让我们的生命经历各种缺乏、苦难、逼迫的时候,我们仍然能经历说不出来的、满有荣光的大喜乐与大满足(彼后1:8)。显明我们诚然是单单靠上帝满足,纯粹靠上帝喜乐!“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上帝喜乐。”(哈3:17-18)

 

我们所信的上帝,不是一堆无生命的物质或者定律,也不是孤独的、冷冰冰的暴君和独裁者。我们所信的,乃是一位彼此相爱的三一上帝,并从三一上帝的丰盛之爱中创造了万有,特别是按祂们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使人类可以效法上帝的爱,能够尽心、尽性、尽力爱上帝并且爱人如己。

因此,当我们认识这位慈爱、荣耀的三一上帝,明白上帝那独特的创造与救赎之爱,我们就能在敬畏与感恩中,更深地信靠、敬拜、爱慕、享受、事奉上帝。当我们认识这位三一上帝,我们就在这生命的泉源中,畅饮那真正的爱和至高的喜乐。我们对三一上帝就可以有情有义,我们的信仰就不只是理论、教义而已,而是活生生地爱上帝、爱世人。

诚如瑞福斯所言:“在三一上帝里的爱,是一切爱背后的爱,是一切生命背后的生命,是一切音乐背后的音乐,是一切美善背后的美善,是一切喜乐背后的喜乐。换句话说,三一上帝是一位我们可以满心以之为乐的上帝,我们以祂里面的一切丰盛为乐,也藉着祂所造的一切以祂为乐。”[16]

  1. 《圣经新辞典》(天道书楼、中国神学研究院,1992年12月),248-249
  2. 韦恩·格鲁登(Wayne Grudem),《圣经教义与实践》卷一:上帝与圣经,麦启新编,林莉如等译(香港学生福音团契出版社,2001年10月),168
  3. 迈克尔·瑞福斯,《三位一体之美》,23
  4. 同上,24
  5. 同上,24-25
  6. 瑞福斯,《三位一体之美》,26-27
  7. 同上,19
  8. 《圣经百科全书Ⅲ》(简化字版),Walter.A.Elwell主编(英文版),陈惠荣主编(中文版),高陈宝婵、蔡锦图等译(香港福音证主协会,1999年6月),1728
  9. 乔纳森.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宗教情感》(Religious Affections),杨基译(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1月),125-126
  10. 余达心,《基督教发展史新释》(台北改革宗出版社,2004),9章
  11. 提摩太·凱勒,《祷告解密》,赵刚译(台北:希望之声文化,2016年10月),245
  12. 提摩太·凯勒,《合乎圣经的改变》,杨霜梅译,《教会》51,2015年1月,32
  13. 提摩太.凯勒,《合乎圣经的改变》,26
  14. 奥古斯丁(S. Aurelius Augustinus),《忏悔录》(Confessiones) 第一卷,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首版,2014年重印),1
  15. 威斯敏斯德小要理问答,第一问答
  16. 瑞福斯,《三位一体之美》,60
作者头像
GTC

我們分享基督的愛,更新城市,使上帝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