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当下中国教会所面对的逼迫(教会如何面对逼迫05)

2019年06月25日
GTC

编:从神国度的复兴和福音运动的角度,如何看待当下中国教会所面对的逼迫?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是如何向神祷告的?

杨传道:从永恒的角度来看,目前的逼迫有上帝的美意和对中国教会的陶造。面对白色逼迫,基督徒需要主动选择背起十字架。人很难做出这个选择,所以神就使用可见的红色逼迫,显明基督徒要背起十字架这个事实。所以我们要按着圣经活出福音的样式,回应神在这个时代对我们的呼召。祈求主让我们中国教会不停止地传讲福音,不停止地建立与神的关系,不停止地怜悯和恩待我们在逼迫中所遇见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秋雨和很多地方教会的见证使一些因工作的原因参与逼迫的人能有机会听到福音。这也是保罗执意要到凯撒面前的重要的动力。我们虽然不一定能理解,也许神借此让这些人认识福音,预备下一轮的复兴。以前的长辈们受过苦,站立得住,就牧养了我们这一代。我们这一代人拿什么牧养下一代呢?求主让我们能背起十字架,有这样美好的见证!

彭牧师:十五年前我神学毕业的时候,我的一个教授跟我说:“珍惜这样的时刻,因为在教会历史中这样的时刻不多,虽然有很多的挑战,但也是上帝很大的恩典,要在这个过程中经历祂的国度。”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记住这样的话。当时回来就跟东方闪电打仗,那段时间非常艰难。过去一年多,我会说这些艰难是神给中国教会的恩典。但是最近两三个月,我发现自己再不敢轻易地讲这样的话了,因为我觉得有一种恐惧战兢。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有很多特别善于说的人,却不愿意付代价,而那些持守的人,可能是你在真理上、神学上看不上眼的人。这样的事实使人深深地谦卑。

那要怎么样呢?要祷告有这样一个心志,让我们已经认信的福音、塑造的神学,成为我们生命里的一部分。每天用一颗警醒、祷告的心常常夸自己的软弱,让基督的恩典来覆蔽我。每天在与基督的联合当中,靠着主的恩典走前面的路。神如果塑造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塑造我们这一代的传道人,从福音的认识到福音的经历,再到福音的应用,我们就会成为将来教会复兴的种子,来预备新的一轮的复兴。这是我的一个看见,也是我的一个祷告。

陈牧师:我没有想到神用这样的方式来回应我的祷告:将来要侍奉什么。我们一直在亚洲周围服侍神,现在因着这个逼迫,在侍奉中发现自己的疲惫和软弱,对福音的经历和对福音的信靠都受到挑战。这是很真实的,特别感恩有这样的机会跟受逼迫的教会同行。

在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有一些深入地思考。神给了我们圣经,而圣经中最凸显的就是福音的国度,旧约和新约都讲到这个。而约又代表上帝和祂子民的关系,圣经的每一个阶段把上帝的心意启示出来,借着祂儿子来成就这一切。所以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度与教会的关系。

首先,教会作为一个标志,指向基督和上帝的国。教会是一个开始,是上帝国度的先尝,唯独是这批人受上帝的治理,相信上帝的国度已经来到。虽然最完美的是在新天新地,但是现在可以看到她的一些雏形已经临在地上。教会作为上帝国度的标志表明好消息的源头——耶稣基督,祂的死和复活是透过教会这些人的聚集彰显出来的,祂的死、复活、升天和再来这些好消息一定是藉着有形的教会宣讲出来。

第二,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是一个途径和工具。到底神怎样来反应祂的慈爱、怜悯、公正呢?教会现在无论是传福音、建造门徒,还是和大公教会的彼此相通,面临逼迫的时候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一同受苦。教会作为大使命的承载者,作为一个途径和工具,把永恒的使命和我们今天在地上的活法联系在一起。

第三,与圣餐有关系,这是一个先尝。我们无论是借着圣礼与主的生命相交,还是每一次的敬拜、每一次的聚集,都能够反映出我们尝到一些永恒的东西。上次一乐分享:我们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上?这些事情也是我经常会谈论的,复活的人是常在基督里。先尝里面有很多丰富的地方,教会在聚集、庆贺耶稣基督所成就的救恩、分领圣餐的过程中,无形地就彰显了神国度的一些标志:我们分享财物、分享生命、分享一些很简单的东西,都可以让我们去初尝一些将来的光景。

所以教会的这三个特征:标志、工具和初尝,把教会和国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方牧师:首先我很感恩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能够经历一场逼迫,以此来见证我们与历代圣徒同列。如同环绕我们的云彩一般的历代圣徒的见证,十字架才是福音的核心,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我们要不断地警醒,在遭遇逼迫的过程中,最当关注的是我们的回应否彰显了耶稣基督的十字架。

同时在这经历的过程中,我们实在需要向主悔改认罪,因为发现了自己生命中不真实的部分,缺乏饶恕、缺乏忍耐、也缺乏谦卑。真的是要悔改,使自己看到我们不比那些逼迫我们的人更有义。而且我们都会发觉:你怎么预备,到了现场你会发现还是没有预备好;怎么训练,到了现场还是发现没有那么刚强。所以我们是需要预备、需要训练、需要预案,但是我们更是唯独靠着神的恩典。

作者头像
GTC

我們分享基督的愛,更新城市,使上帝榮耀的恩典得著稱贊。